一个平民文学奖的诞生
分享到:
昨日,好运达杯“新城市随笔”征文大奖赛颁奖典礼在成都晚报社隆重举行。至此,持续半年之久的征文大奖赛最后的悬念终于揭开:在成都众多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参与的此次征文活动中,普通市民王东所写的《万华街趣事》最终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征文大奖赛特等奖。成都晚报社代理总编辑伍江陵、成都晚报社编委张旗等报社领导,好运达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罗云理、办公室主任张强出席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悬念揭晓 “工科男”获文学大奖
昨日的颁奖典礼,可谓才子云集,潘黎冰、万婧、成都图书馆副馆长肖平等作为获奖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现场掌声、赞叹、惊喜不断。而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此次征文活动的最大奖项,特等奖到底花落谁家?
当成都晚报社代理总编辑伍江陵公布,普通市民王东凭借《万华街趣事》一文,获得此次征文活动特等奖时,现场气氛出现高潮。要知道,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的,有来自成都本土众多的知名作家、散文家、诗人等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而王东只是一个普通公司职员,从事半导体工作的“工科男”,却凭借对一条普通街道生活的记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这次平民文学大奖,可谓杀出来的最大黑马。
关注成都、关爱成都。好运达杯“新城市随笔”征文大奖赛旨在通过书写对成都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关联,感悟这座城市的神秘和深蕴,畅想这座城市的将来,从而爱上成都,赞美成都。
活动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不断收到读者来稿,有80多岁的老人,从龙泉坐公交车到报社送来手稿,有远在瑞典的留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普通公司职员的随笔,每一份稿件都饱含人们对成都的爱,对生活的爱。此次征文活动,一共收到海内外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以及众多普通市民的稿件近400篇,本报一共选登了其中60篇稿件。
平民文学奖 是如何诞生的
此次大奖评选,6名评委用了长达一周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刊发的每一篇稿件后,评选出了20件入围作品。随后,6名评委分别对20篇入围作品进行打分。将每个评委对各篇稿件的评分相加,最终得出得分前十名的作品。
不过,特等奖最终花落谁家,在评委之间却出现了极大的争议。由于得分最高的《万华街趣事》《有关成都的三个门牌号》《雍家渡的文艺复兴》三件作品,其文采可谓不相上下,到底将那篇作品评为特等奖,在6名评委中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评委不得不在最优秀的三篇作品中挑刺。最终,评委们认为,《有关成都的三个门牌号》点子好,角度好,但受限于报纸篇幅,文章呈现的内容不够丰富;《雍家渡的文艺复兴》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稍稍偏离了普通市民生活;《万华街的趣事》是作者的亲历见证,记录了身边发生的点滴,和市民的生活很亲近,作者王东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用一个平民的视角,记录着身边的点滴。综合考虑本次活动大众参与、平民参与的理念,最终,《万华街趣事》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在众多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的稿件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特等奖。
王东:从没想过会获奖
“简直没想到我会得奖,之前从来没在任何一家媒体投过稿,居然得了个特等奖。”特等奖得主王东是第一个赶到颁奖会场的人,而且也是唯一一个携家带口赶来的获奖者。
其余获奖者开始悉数到场,王东坐在颁奖大厅里,难掩内心激动的他开始和记者攀谈起来。王东告诉记者,其实,向成都晚报副刊部投稿完全是巧合,“去年7月份的一天 ,我送儿子去社区医院看病,在等他输液的时候,我去买了一份成都晚报来看,结果就看到副刊部的征文启示了。”看到征文的时候,王东想了想,前不久自己不是写了一篇关于老成都的稿子吗?正好符合征文条件。于是就投了稿,“能获奖就很意外了,何况还是特等奖。”
与众多征文投稿的作家们相比,王东明显是个圈外人。物理系毕业,目前从事半导体设计工作。这个一辈子的工科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和文学沾上了边。
“他平时连博客都不写。”妻子对于王东的得奖显然更加意外。王东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只爱在电脑上写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像日记一样,喜欢记录身边的生活。“比如妻子炒股多么疯狂,天天喊我拿钱给她炒股,以及儿子的成长趣事……”王东说,人到中年能找到文学作为寄托的人,是幸运的。
成都晚报记者 易启明 秦菲 摄影 谢辉 李豫龙
评委寄语
希望《成都晚报》“新城市随笔”今后越办越好,充分呈现老成都的风味和新成都的风韵。
——洁尘
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作者在通向新生活的过程中,用温暖的笔触、丰富的细节,重现了逝去的时光,从而留住了记忆、抵抗了遗忘。——何大草
平视生活。——色波
写身边的事,成就大文章。
——何小竹
生活需要记录,需要梳理,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的书写。新城市随笔,书写时代生活。——卢泽明
生活在历史文化之城,新城市随笔的作者们,透过回忆,书写个人的真实感情,通过文字把一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马小兵
获奖作品文摘
万华街趣事
文/王东(成都市民)
万华街街口,有一小块空地,空地边上立着一根电线杆。我刚搬过来不久,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几乎每天下午五点过,可以看到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站在电线杆边,一圈一圈的抡着他的右手,刚开始不理解他在干什么,后来发现他的右手很笨拙,有些残疾,才知道他在进行康复锻炼。这些年来,除了下大雨的日子,每天下午都可以在空地上看到小伙子锻炼的背影;他的坚持没有白费,从开始的笨拙,到动作比较灵活,到可以开火三轮,再到后来可以骑自行车,我亲眼看到了他的变化。这个小伙子用他的变化给我诠释了什么是坚持。
有关成都的三个门牌号
文/肖平 (成都图书馆副馆长)
据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慈寺还是成都文人聚会的场所。环顾大慈寺周边,确有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多家文化和传媒单位,那些或留长发、或背相机、或穿奇装异服的文化人聚在大慈寺的露天茶馆里,神吹海侃。其中的美女文化人都用白嫩的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纤细的香烟,淡淡的蓝烟在她们性感猩红的唇间吞吐。由于我也视自己为文化人,时间一长,就和他们中的许多人混得烂熟。以至后来,不少人冒用我的名字不买门票,使我背过不少黑锅。
城南旧事
文/聂作平(作家、诗人)
就像消失的激情总是和发黄的日记本有关,城南总是和旧事纠缠在一起。城南,旧事,这四颗简单的汉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构成了一幅褪色的旧画。画上,拥挤着青砖,碧瓦,古树,老宅。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风中嬉笑追逐的孩子,幸福得如同布娃娃的情侣,它们就以一种缓慢而固执的姿势出现在了城南这块画布上。城南,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昨天和传统。但今天的成都城南已不再有旧时模样,今天的城南都是一色的高楼,一色的笔直大道,它们现代化得让人心生疑窦:当现代生活扑面而来时,如同黑白胶片一样的旧事撤退到了哪里?
宽巷子诗人老宋
文/潘黎冰(策展人)
隔着一条街外,是车水马龙的喧嚣的城市生活,在巷子里,时间却像穿过树叶缝隙的光影一样缓慢悠长。坐得久了,人就仿佛定格在了泛黄的老照片里,再也不想下来。
老宋说,你来出个题目,我给你写一首诗吧,我想了想,现在是秋天,你就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吧。老宋说,好呢。乐呵呵地回屋子里去拿了一支笔和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出来,低下头开始认真地写起来。
好运达杯“新城市随笔”征文大奖赛获奖名单
序号 篇 名 作者
特等奖 万华街趣事 王东
一等奖 雍家渡的文艺复兴 曾岷
有关成都的三个门牌号 肖平
二等奖 城南旧事 聂作平
成都紫荆片区买房记 覃贤茂
“隐者”十一街 万婧
三等奖 与每一位客人分享心时光 吴鸿
静静的东郊 熊前和
六个西洋“木匠” 姜飞
在川音表演“锯树子”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