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宝庆竹刻传人

宝庆竹刻传承人曾剑潭和他的关门弟子张宗凡。

覃保来 摄

曾剑潭向学生传授竹刻技艺。

曾剑潭向学生传授竹刻技艺。

本报驻湖南记者 谢 兰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盛产南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就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2006年5月20日,该项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邵阳市的曾剑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据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

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9家竹艺厂,相继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20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媒体曾多次报道宝庆竹刻工艺亟待抢救、保护,甚至断言曾剑潭老人已是最后传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培育文化传承新力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宝庆竹刻的传人今安在?其保护现状又是如何?记者近日赶赴邵阳进行了调查。

邵阳竹刻第一刀曾剑潭

1月5日下午,记者在邵阳市文化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曾剑潭的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有点阴暗,墙壁上悬挂着几组老人的作品,一幅阴刻作品,一幅浮雕作品,桌上还摆了一个精美的镂空竹筒雕刻笔筒,墙上的作品虽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是仔细看依稀可见刀工的细腻和手工竹刻的纹理。

南方的冬天阴冷,老人床前的板凳上摆了一个小小的电炉子,年逾古稀的老人重病缠身,看见记者一行到来,老人艰难地从床上坐起。看得出来老人生活难以自理,沟通起来很困难。

记者问起宝庆竹刻会不会失传,老人连连摆手示意不会。

老人的语言很模糊,儿子曾叶鸣充当了“代言人”。老人说,宝庆竹刻不会失传,是可以传承的,老人的几个弟子已经在承继他的事业。他讲起父亲的雕刻生涯很是自豪。老人是邵阳县人,擅长高浮雕、圆雕、透雕,号称邵阳竹刻第一刀,又是邵阳当代刻簧高手,故又称“铁笔曾”。他首创竹簧腹空图形镂雕技术,创作了全国竹簧雕刻史上首件腹空雕作品。

老人自幼喜爱竹艺,12岁拜师宝庆著名竹刻大师王民生,学徒5年,尽得王民生祖传竹刻技艺的精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邵阳竹艺厂雕刻技工、雕刻组组长、新技术设计组组长、雕刻车间主任和工艺美术师。1988年退休,仍致力于宝庆竹刻的传承与创作,先后收徒9人,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2010年下半年他因病卧床才放下手中那把刻刀。

2001年,曾剑潭配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胡彬彬出版《宝庆竹刻》专著。2002年,他创作的高浮雕竹艺作品《青山不老松》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拍摄播出了《宝庆竹刻与曾剑潭》专题电视片。

志存高远的关门弟子张宗凡

张宗凡,今年43岁,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剑潭的关门弟子之一,2010年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邵阳魏源文化市场宝庆竹刻艺术研究所,记者见到手持刻刀的张宗凡,正精雕细琢着被誉为“丹霞之魂”的邵阳崀山的辣椒峰。圆形的竹板,极薄的竹簧表面,阴纹浅刻,极度细腻,色泽光润,鲜亮如象牙。

张宗凡的工作间堆满了竹刻作品,品种繁多,五光十色,他的作品典雅大方,清新明快,让人赏心悦目。

他自幼喜爱美术,尤爱工艺美术,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在绥宁县开过一家个体竹艺厂。1998年开始学习竹刻艺术,2004年他拜师宝庆竹刻大师曾剑潭,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主要学习竹青雕刻和翻簧竹刻技艺,并熟练掌握了宝庆竹刻的各种刀法、表现技法和竹簧制作技术。作品把画技与刀工融为一体,以刀代笔,注重整体构图意境美,在疏密有致的线条中,营造出极具金石韵味的古典中国画,形成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的艺术特点。

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宝庆竹刻艺术的传承和弘扬。2006年,他与邵阳市文化馆合作,成立宝庆竹刻研究所,并个人出资在邵阳市特殊职业学校开办了宝庆竹刻培训基地,创办了宝庆竹刻培训班。

为宝庆竹刻撑起一方晴空

竹刻堪称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但宝庆竹刻近年来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竹刻入选非遗名录后并未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目前在邵阳,家庭作坊形式的小型竹艺厂只有两三家,主要生产竹簧茶叶盒、竹簧笔筒、竹简、竹簧挂件等实用品和旅游工艺品。

尽管宝庆竹刻的传承艰难,但好在邵阳还有一批竹刻艺人一直在致力于宝庆竹刻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张宗凡告诉记者,历史收藏品系列、竹包装系列和旅游产品系列等近百种产品,都将为宝庆竹刻的发展带来生机。

张宗凡说,宝庆竹刻的市场及发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宝庆竹刻在辉煌时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但价格和成本极不对称,作为收藏或者销往国外的较多。因为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雕刻的难度很大,无法复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所以订单一般很少,就算有大的订单,因为人手不够,我们也很难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邵阳市群艺馆原馆长覃保来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口传心授,传承人就是历史的活化石,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留住这些能工巧匠,就是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他曾多次建议恢复竹艺工厂,把那些老艺人组织起来,一是让辛苦一辈子的老艺人生活得更好,二是可以培养新的人才。

张宗凡认为,现在只是培养竹刻人才,这是宝庆竹刻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等有了人才,就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了。竹刻有300年的历史,又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保护好,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要将宝庆竹刻发扬光大,做出品牌,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标签:竹刻 邵阳 剑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