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需要这么多剧场吗
“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探讨热门话题
本报记者 刘 淼
日前,“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在京举行。20天内,启动仪式共密集进行了马拉松对话、演艺资源展示推介、演艺作品舞台展演三大板块的数十项活动。其中,尤以文化官员、文化学者、戏剧工作者、剧场经营者等参与的7场马拉松对话最为抢眼。“北京需要怎样的剧场生态?”“编剧,是职业还是专业?是创业还是作业?”“独立的艺术批评”“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让观众掏钱有多难”……7个话题、7场对话,大家将业界的热门话题讨论了个遍。
北京是否需要200个剧场
2010年10月底,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公布演艺区规划,宣布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总投资150亿元的西城区天桥演艺区到2015年将建成30个剧场群,到2020年将建设成拥有50个演出剧场群的演艺集聚区。北京未来的剧场数量可能达到200多个。
北京是否需要200个剧场?“2012北京国际演艺服务平台”的第一场马拉松对话由此开始。
“2010年,北京能够常年演出的剧场有128个,加上偶尔演出的,大概共有160个。”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毛修炳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剧场,可能很多人会心存疑问,剧场投资是不是过热?北京需要这么多剧场吗?”毛修炳说,“其实从长远看,就应该要这么多。”他介绍,在纽约,平均每100万人有42.5个剧场,但在北京,目前平均每100万人只有8.8个剧场。所以,如果以此为参照,北京剧场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多。
国话东方先锋剧场总经理傅维伯认为,一个剧场如果真要担负起作为文化设施的功能和社会责任,每年的演出场次应该在280场左右,这样剧场的作用才算真正发挥。“北京现在有这么好的戏剧发展形势,需要多建剧场,但如何让它们真正起到剧场的作用,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数量众多的剧场建成以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演什么和剧场如何运营两个问题,其实这又可以最终归结于一个问题:创作人才和运营人才从哪里找?傅维伯说:“按照现在戏剧作品的创作情况,如果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剧场,数量和质量的支撑上有一定难度,因为作品、创作者、创作资源、资金等,都是逐步积累的。”他估算了一下,假设北京有100个剧场要实现常态演出,每年需要1000到2000部作品,但目前北京戏剧界在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人才资源的积累上都不够。
毛修炳担心的也是“剧场热、剧本荒”的问题。“现在很多戏剧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写话剧剧本,而是去写影视剧本了,因为那个来钱快,所以很多优秀的话剧编剧都流失了,也导致话剧市场这几年的好剧本不是很多。”
剧场运营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像傅维伯这样的资深剧场人,也很难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游刃有余。“一谈到经商,有很多观念就转不过来。”他说,“像我们这样既搞艺术创作,又做经营管理和制作,由于面对的事情很复杂,心理压力很大。”在他看来,对于剧场管理,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剧场的运营管理是一门学问,要对卖的商品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不是简单的谁都能干的事。”
“目前想把剧场和戏剧投资作为盈利的事情去做难度很大。” 东宫影剧院运营总监、北京道朴文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雷也感叹。对于剧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表示,除了演出,剧场同时也要肩负起培养相关人才和演出项目的责任,“比如首都剧场,它不只是一栋楼,而是有一个庞大制作团队的支撑,才会获得大家的认可。”他并不期待东宫影剧院有多高的盈利,“我们对剧场的要求是,低收益运营或者略亏运营但保证它持续有好的作品、满场的观众和热度,使剧场所在的区域热起来。”
知名编剧间的真诚对话
剧本乃一剧之本,好剧本对于演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的戏剧创作中,最稀缺的恰恰是优秀的编剧。在“编剧,是职业还是专业?是创业还是作业?”的讨论中,著名编剧万方和史航进行了一次真诚的对话。
“编剧应该是真诚的,真诚地看待自己、世界、身边的人。编剧是一个观察者、思想者。”万方认为,好看的戏应该是能将自己的感动传递给观众的作品。
“我接触过一些同行,他们以不轻易动感情为高明。我觉得,不动感情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残缺、残疾。动感情不仅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也是一种高贵的天赋。”史航觉得很惭愧,因为他“在舞台上编织的梦境都很残缺、低矮”,但是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持,“让一切变得更有意思”。
在剧目创作的流程中,虽然剧本创作是重中之重,但编剧却常常沦为弱势群体,编剧通过各种渠道维权的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争议最多的是署名权和剧本改编的问题。
史航对于被导演在创作中改剧本持宽容的态度,“我给你一个剧本,哪怕你删得剩一半,但只要你传递了我的想法就行。我不是强势编剧,我交了剧本也不会天天盯着导演。”史航不在乎“弱势地位”,“因为这个事一直跟导演较劲,最终耽误了自己”。
万方却一再规劝史航要“强”起来。“我认为,原创是最难的工作,是硬生生的无中生有。在舞台剧中,一个戏好不好看,剧本的作用占到80%。如果一个好的编剧,他的好本子碰到了一个跟他想法一样的导演,这是最大的幸事。”
让艺术批评更加勇敢
关于艺术批评的命题,马拉松对话安排了两场讨论。艺术批评不仅是讨论时间最长的话题,也同样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
“从专业戏剧评论、文艺评论到普通观众评论,我觉得都是在很混乱、很初级的阶段。”戏剧制作人袁鸿的观点,也几乎是所有人在发言中所表达的担忧。“通过大家的讨论,我希望可以发出一个声音,让我们更勇敢地表达自己,更真诚地传递我们的声音。”
学者解玺璋认为,艺术批评首先要做到独立——独立于创作系统,也要独立于观众。“评论人总会受着方方面面的约束,但一定要坚持自己对于所评论作品真实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给读者。”
“作为独立评论人,首先要立场独立,再者要思想独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认为,相对于立场独立,思想独立更为重要。“思想独立取决于评论者的个人修养,包括对于中国传统的了解、相关领域知识的储备,这样才会有自信,不会崇洋媚外,简单地听别人忽悠。”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