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郦波解读曾国藩处事秘诀 为人处事尤要“戒多言”

2012年01月09日 09:16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封面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封面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身处职场的年轻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8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厦举行,作者郦波指出,下册主要是讲曾国藩家训中为人处事的智慧,这对帮助当下的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游刃有余、最终获得成功大有裨益。其中一条原则就是“戒多言”。

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深恶痛绝,所以他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的“三戒”,人们曾称之为“曾三戒”。

郦波介绍说,在曾三戒中,戒忿、戒怒、戒忮、戒求我们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绪易失控的表现,忮是妒嫉,求是贪欲,这都是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属于恶习,当然应该戒除。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语言表达本身就是公关交际的重要的手段,能言善辩不是一种优点吗?曾国藩又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要戒多言呢?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郦波解释说,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什么要一味的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标签:戒多言 曾国藩 郦波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