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顾欣:我不是一个向后看的人

2012年01月07日 01: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婧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水墨中华·风-盛世鸿姿剧照

水墨中华·风-盛世鸿姿剧照

“2009年底,原国家事业单位东方歌舞团转制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10年1月,顾欣上任,成为文化部直属国家艺术院团中唯一一位被称为“董事长”的掌门人,仅一年时间,东方演艺集团经营收入首次破亿,跃居国有院团榜首,演职员工收入同比增长109.6%,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41.8%……种种荣誉和传奇的背后,是并不平坦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

本报记者 李婧

记者见到顾欣时,他刚刚结束江苏省演艺集团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的成立10周年、转企改制7周年进京汇报演出,虽然管理着中国两家年收入过亿元的演艺集团,但音乐家出身的顾欣,仍然活跃在舞台一线,连续3场的高强度演出使他看起来非常疲惫,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毕竟江苏省演艺集团是他“创造奇迹”的地方。

“人的观念是最大的阻力”

2001年9月,原江苏省事业单位性质的11个省直院团在全国率先实行转制,成立江苏省演艺集团,全员身份置换。这种激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措施在当时的文艺界掀起轩然大波。顾欣正是在风口浪尖上走马上任,出任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

如今回首10年,顾欣很淡然,他直言不太愿意提起过去,“我不是一个习惯向后看的人,在江苏演艺集团推行改革,当时所谓的坎坷,我认为正常,你坐在这个位子上,你选择了这条路、这件事,你就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做好。”

在他轻描淡写的讲述背后,实际上是异常艰难的改革之路。

当年11个院团的部分演员到江苏省政府门口静坐上访一整天,被劝回来以后,顾欣和各个院团之间开始了漫长的沟通与对话。“仅昆剧院,前后对话7次,有一次是从下午3点谈到晚上10点。”

“当时大多数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奖。我们的艺术产品到底是作品还是产品,作品是自己关门给专家看一看,评个奖。产品则必须接受终端市场的经验,我们的作品到底是市场参照系还是获奖参照系,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改革过程中一开始遇到的最大困难。”

10年过去,从前需要“南郭先生怕竞争”此类标语来激励的艺术家们,如今已经很自觉地学会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观众为自己投票。

现在的江苏演艺集团,无论是演出数量、场次和员工收入,都翻了3倍,集团收入增长16.4倍,作为带领江苏演艺集团完成艰难蜕变的领头人,顾欣总结:“成功的背后首先是体制,体制活了,体制改变了,观念就改变了,机制就灵活了,人才就脱颖而出了,人才才能创造效益,这是改革的一个链条。”

“再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2010年,顾欣来到刚刚改制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当其冲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

492位演职员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标志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真正从“体制藩篱”中闯出,向“市场大潮”中驶去。为使演职员工对改革有信心,顾欣组织召开了近50个座谈会,与演职员工面对面谈话200多次。

“从我在江苏、东方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真正怕改革的人是没有本事的人。”

“一个艺术家愿不愿意、欢不欢迎改革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能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有没有发挥的空间和平台,第二是收入,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艺术家会同意的。”

目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已经在人事制度上打破职称终身制,“职称只是一个衡量曾经做过贡献的标准,并不代表曾经是国家一级演员,我就要聘你,任何演职人员都要接受市场考验。”

改革使得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原来东方歌舞团有54个独唱演员,大多数闲置,现在他们有机会上台。72个器乐演员,常年只有一两个能用上,现在成立了东方民乐团和东方流行乐团,这些演员又有了用武之地。此前大部分演职人员拿的是事业单位的死工资,现在他们的收入增长了两倍,2011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集团年收入近2亿元,而这些改变只用了一年时间。

顾欣直言市场的检验确实残酷,但优胜劣汰则是必然法则,“据我所知,目前中直院团中,即使没有转企改制的,也在转换内部机制,也没有大锅饭了。想混日子的话,恐怕不是这个单位要淘汰你,而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要淘汰你。”

“如果中国的艺术团体再不进行改革,必然被时代淘汰。在今天这个时代,文化需求已经多元化,面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东方演艺集团应该有自己的重新定位。”

▶下转第02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