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童年史老百姓的肖像画
徐海
《燕京岁时记》云:“七月下旬,则枣实垂红,葡萄缀紫,担负者往往同卖。秋声入耳,音韵凄凉,抑郁多愁者不禁有岁时之感矣。”历史沉浮,时序更替,古都北京的一景一物总是动人忧思,生活的细微处、平凡处总在向人展示它的美。林语堂说:“北平的最大动人处是平民。”可谓点出了北京之美的深沉底色。大时代的风云变幻终要沉入生活,小百姓的日子天天照旧上演。宫闱内的斗争和他们无关,他们要在笑和泪中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
《我的老北京:一个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正是这样一部由老北京平民写出来、画出来,呈现出老北京底层平民生活的动人之作。作者关庚,1939年生于北平大院,在上世纪40年代的胡同里成长,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由童年步入了成年。本书选取的就是这样一个时间段,它保存了老北京最后的风华片断。以欢畅大院为中心,从东四牌楼、隆福寺到郊外的朝阳门外、东岳庙,从斜街口到南小街,在很多业已消失的地名、风景里,我们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的各种快乐、无常和遗憾。这里看不到大时代的硝烟和动荡,只有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
这是一部老北京的童年史。老北京的乐趣通过一个孩子的亲身体验来表现,吃喝玩乐全部闪耀着活泼泼的生机。作者生活的大院内有参天的大树、满院的花卉、假山、池子,夏天的夜晚,会有大量的蜻蜓,藏在花丛中的青蛙也会跳出来。卧室也是典型的北方味儿,大炕上铺褥子,炕洞内烧火,窗上糊着卷窗,到了冬天室内也温暖如春。城内有隆福寺庙会,有东四牌楼的灯市,有斜街口的小书摊,有朝内的饮食摊、草虫摊、手工艺品摊,吸引人放慢脚步。出朝阳门,就算到了城郊了。夏天去朝外捉蜻蜓,“一到下雨天,朝外的小河沟中就站满了捉蜻蜓的孩子”。东窑的水坑里有洗澡的、钓鱼的、捉青蛙的、钓虾米的,热闹极了。秋天大家会成群结队到郊外捉蛐蛐。
这是一卷底层平民的肖像画。由于都是老住户,各家都知道各家的根底,几乎没有什么隐私。作者自出生直到离开那地方,生活了二十几年。“小英子父亲是拉三轮车的,三轮车保养得特别好,上面装饰的铜活总是擦得闪闪发亮,人也打扮得整整齐齐。”使馆职员“拄着一根文明棍,口中叼着一个大烟斗,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很有派头”。小莉父母则经常打架,弄得她父亲“天天到外面钓鱼,一去就一整天,以躲清静”。大清总管绍英的孙子是“我”的同学,他母亲“挺大的年纪,老打扮得整整齐齐,慈祥的面孔使我至今难忘”。京剧名角尚和玉经常在刘家小铺喝酒,喝到来劲时还当众拿大顶……这些片断虽是生活的浮光掠影,却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温良恭俭让,向心灵传递着温暖。
这是一幅各色摊贩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定点的小摊,还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它们串联起了一个有人情味的老北京,老北京的住居生活离不了这些人。巷口的羊肉铺,卖烧羊肉和羊肉汤,“奶奶中午煮好了面条,浇上肉汤再加上好几片烧羊肉,大家会吃得满嘴流油,棒极了”。还有卖黄土的、摇煤球的、送煤的、倒水的、打竹帘子的、糊棚的……这些行当今天几近消失,在当时却是不可或缺。也有摇汤圆的、卖芸豆饼的、卖凉粉的、崩爆米花的……时令不同,走街串巷的吃食也会变化,但是没了他们,古都生活还会那么诱人吗?还有,叫卖声也是各自的招牌。“磨剪子嘞——戗菜刀——”“扒糕嘞——筋斗酸辣,噢哦,酸辣凉粉喽——”“哎——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叫卖声响起,人们即会闻声而动,其声其景,如在眼前。
如今,这样的老北京已无法真实地在眼前重现。作者生活的大院,因房产上交,院内就任凭人胡乱改建了。“树伐了,山石扒了,池子也填满了,在原有假山石的地方盖起了排房,温馨的绿色庭院,变成了不堪入目的大杂院。”东四牌楼被拆除,朝阳门被拆除,庙会被取缔,老字号逐渐消失……
《我的老北京》,用点滴文字和手绘图片为历史存照,有生活味,有笑声泪影,有平民烟火气,令读者在感慨中缅怀。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