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遗后时代”保护是学者的时代担当

2011年12月19日 15:44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11月初,“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展出。冯先生为该展览写下寄语:“现在可以说了,我们收获的果实,如花一般的鲜艳和芬芳。”这是让所有人,尤其是文化界和知识界感到兴奋的事情,他却说“在文化上,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知识分子那种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切情怀使得他对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而焦虑,无奈之后是更奋力的主动追赶,在城镇化到来的“狂风”之前,为未来留下记忆。正如冯先生所言:“对于生命、历史,如果你不能延续它,你一定要记录它。”

1 为未来记录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成功举行,“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也获得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立项,首先向您及研究院表示祝贺,请您介绍一下木版年画普查及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情况。

冯骥才: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于2002年率先发动,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将遍布中华大地的木版年画家底进行了梳理,并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2卷,包括《俄罗斯藏品卷》和《日本藏品卷》。俄罗斯学者对中国年画的研究早于我国学术界,大量丰富的历史作品(主要是清末民初的年画)收藏于俄罗斯各大博物馆。日本一些博物馆所藏清代早中期的姑苏版桃花坞年画,如今在我国已极为罕见。

这是年画史上空前的文化举动,是当代文化界与知识界文化责任与情怀令人信服的表达。特别是这次大普查,所采取的全国性的统一学术规范与科学设计的调查方法,在社会转型期民间文化(“非遗”)抢救和保护中具有启示乃至示范意义,是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和美术学等学科的综合调查。在普查手段上融合了传统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同时口述史和视觉人类学等学科的调查手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木版年画的保护行动主要突出四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木版年画产地的文化生态建设、工艺样式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进一步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汇集木版年画“基因式”信息采集成果,对木版年画的核心工艺和丰富图式进行全程模拟再现,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关历史、人文生态进行模拟复原,形成理论解析的整体构架。即使在千百年后,我们仍可以实现现实中复原年画本体的可能。

记录是一种保护,甚至是首要的保护。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关键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记忆大多是通过口传的方式传播,将口传落实到文字,对当前的中国木版年画的传承和保护意义重大,所以在建立年画数据库的同时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调查和研究成为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知道在“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开幕式上,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布了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是不是我们已经做了必胜的准备?

冯骥才:是的,我们的年画实在太灿烂了,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广泛价值。我们拥有十年的调研资料和研究成果,16个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原产地,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研究基地、博物馆、藏品库、数据库等一整套硬件,还有一支久经考验的专家学者队伍。在此基础上,将由中国民协牵头,整合基地、学者和传承人资源,由16个国家级产地共同申报。申报工作将首先提请文化部批示认可,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资料,再由“非遗”保护中心书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交的申报书。希望以申报为手段,达到中国木版年画的保护目的。

能在世界“非遗”公约签订前就开始木版年画的普查工作,得益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把全国的木版年画家底都调查清楚、梳理清楚,做到了心里有数才开始申报世界“非遗”,因为把事情做扎实了才更有信心。中国木版年画申遗,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们要让中国最好的文化“走出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