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乡土节目”为何火起来

2011年12月15日 05:4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芝麻开门(网友,白领观众)

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不光是在看操作过程,也是在看人、看农民的生活状态。或许,大家试图寻找乡土中国的文化密码。

●就好比演讲,必须给观众讲他们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内容。介于两者之间,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解放观点:近来,许多都市白领在网上表示,最喜欢看的节目不是宫斗剧、也不是娱乐综艺,而是 CCTV7的 “农广天地”。本来只是一档介绍农村的节目,比如怎么养猪、怎么制作糖画、如何生产羊毛,不仅内容乡土,且拍摄风格也 “土得掉渣”,结果令节目组没有想到,热爱这档节目的居然大多是都市白领。作为观众,你觉得它究竟哪里吸引人?

芝麻开门: “农广天地”虽然非常土,但可能正是因为土,在一片喧哗中吸引了我的目光,有一种安静的力量。感觉就像上世纪80年代,走在县城街道上,听着广播的那种复古腔调。

现在的电视节目基本分成几大类。一种是时事新闻,另一种是 “山呼万岁”剧,什么火就拍什么。结果一看,每个频道几乎都是同一种面孔。而娱乐类的节目,几乎很难让人看到真实的东西。比如说相亲类节目,本来宗旨应该以诚相对,是一档以感情沟通、真实交往为前提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现在却变得浓妆艳抹。我每每打开电视,只有一个感受:上气不接下气,节目既不高档、又不接地气。

解放观点:有不少节目介绍烹饪方法、生活物品的制作工艺,偏偏 “农广天地”以土取胜,有网友戏称它为 “中国乡土版DISCOVERY (探索频道)”。难道当前的节目制作,就得反潮流而行,拍得越土越好?

芝麻开门:倒也不是。我觉得 “农广天地”还是初级阶段,观众停留于猎奇。英国的BBC有一档 《美丽中国》节目,拍摄中国最普通的农户,制作非常精良。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大多浮在面上,很难有打动人的力量。某些节目特别矫情,感觉是一群假装时尚的人在大呼小叫,标榜所谓优秀的生活方式。其实大家现在都非常讨厌假的东西,如今已经进入平民化的时代,要有平民化的心态,才会吸引观众。

解放观点:看了节目介绍的养殖和制作,有没有想去亲身实践?是不是因为其中的许多内容,激发了兴趣爱好?

芝麻开门:我只是看看而已。比如去超市买到的食品都是精加工,已经不知道它们本来的面目。可能生活在工业时代,反而想追根溯源地寻找某些东西。

喜欢看此类节目,是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寻根。当工业化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反而越来越渴求某种简单。我看到 “篱笆论坛”上,介绍自己做蛋糕、做豆腐花的方法,引来一片赞誉和模仿。试想,这么忙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想亲手做如此复杂的东西?中国说到底是乡土社会,哪怕是在城市长大,潜意识里也有一种文化的寻根。社会流动非常快,去陌生的地方打拼成为年轻人的常态。但是人总是要找一点寄托,比如想象中的故乡应该是怎样的。开心农场、偷菜游戏那么火,也是相同的道理。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对于没到过农村的都市人来说,怎么养驴、给羊剪毛,不光是在看操作过程,也是在看人、看农民的生活状态。这片乡土世界,都市人平时无法见到。而现代白领不光只关心自己的小事,关心孩子、票子、房子,他们还想了解自己以外的生活。看农业类节目,也是从零碎小事来了解整个社会大环境究竟是怎样的。或许,大家试图借着这类土节目,寻找乡土中国的文化密码。

解放观点:您觉得白领喜欢看乡土节目,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顾骏:这就和喜欢旅游一样,平时没吃过就想吃一下,没看过的就想看一下,追求陌生感。所有的旅游都是陌生感,所有的文学戏剧也是陌生感,电视节目同样如此。

人类作为生命体,最大的异化就是天天过一样的日子。西方文学中,西西弗不断推一块石头上山,又天天滚落。中国神话中吴刚砍树,天天砍,天天长。故事里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活着没意义,但其实今天的人就是在如此生活。过去一个农民的生活有始有终,他能体验全过程。现在一个工人在流水线上给机器贴一个商标,他在体验什么?电子游戏给人带来那么多愉悦,但是每个程序员设计一个小片段是多么无聊。今天的生活本身就被碎片化,没有完整地生产什么,也不知道生产了些什么东西。

或许,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得不到满足的感觉,看了这个片子,一下子就有了整体感。比如拿着一个冷冻的小笼包,用微波炉热一下有什么成就感呢?可是如果从面粉把它加工为成品,就有成就感。我们都离真正的生活太远了。一个人什么都不会做,见到的都是冷冻品、半成品。结果有一天看节目,突然发现这个东西原来是如此面目,一下子就觉得圆满了。

解放观点:是不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年轻人不光忙着赚钱,也越来越关注生活爱好?

顾骏:没有功利性,才会好玩。当你家里不愁鱼吃的时候,钓鱼就是在游戏,但如果你必须靠卖鱼为生,那么钓鱼就是在劳动。年轻人天天在劳动,现在他们也想游戏一下。比如说旅游,其实那不是受罪吗?爬山那么累,如果让你背一袋砖头上去那是劳动,可是背一袋野营工具上去,就觉得是在旅游了。年轻人看了一档节目,明天就想去制作、去种地,甚至去摆摊,那也只是游戏意义上的学习,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是为了游戏而劳动。

现代生活中,无功利性的游戏内容太少了,现在年轻人想享受一下游戏的乐趣。人类的活动本来就是同游戏相联系,原本艺术家就是在游戏,可今天艺术家都是商人了。从影视角度说,今天吸引白领的,不再是酒店的大厨,而是家里的厨房。看到别人家里怎么烹饪,就觉得自己也能做,有一种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感觉。而大厨的架势就让人觉得这是自己干不了的。同样,比如看到一个老农民,用一双手,用最简陋的工具,捣鼓捣鼓就能完成一个作品,几乎就在暗示,这个作品离你不远,有兴趣你也可以做。传播就是与观众贴得越近,越有意义。

这种熟悉感,和前面说的陌生感,相互交叉,共同营造了吸引人的氛围。就好比演讲,必须给观众讲他们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内容。介于两者之间,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