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激增 国产“非大片”有了生存空间?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这是两个理论上不该一起出现的场景,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同时上演:一边厢,国内银幕激增,平均每天有9块新银幕与观众见面;另一厢,不断有中小成本影片站出来诉苦,疾呼“我们要生存”。
眼下正值贺岁档,影片密集上档,常有两部影片甚至三部四部影片同日上映的情况。然而,记者走访了多家市区影院,出现在排片表中的电影主要集中在五六部热门片子,不到上映影片总数的一半,而被“隐匿”的多是中小成本电影。
按照惯常的思维:银幕增加,影院可选择放映的影片将更多,一直存在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放映难的问题应该随之解决。但在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教授聂伟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美丽幻想,或者说是对国内影院的组成结构不了解。“虽然银幕在激增,但只是同类的增加,多出来的都是商业影院,并没有诞生新类型的影院,比如艺术影院或者放映中小成本影片的影院。”他说,这就像一条河流,只是拓展了宽度,并没有多出来一条分支。而商业影院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哪部片子赚钱他们便集中放哪部。为此,有种更加悲观的观点,银幕增多,观众能看到的影片数量也许反而会更少。
“看场自己想看的电影不容易”
“100亿元!”这是去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总额,在今年仅用了10个月便完成。然而,对提前到来的100亿元,业内人士很难真心感到欢欣,因为辉煌数据的背后,有着“无数阵亡影片”的暗淡身影。据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电影科技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生产故事片450余部,但它们中的多数并没有机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即便是在影院公映过,也是短暂停留。
“看场自己想看的电影不容易。”聂伟说,“电影《hello,树先生》在上海上映时,我正好刚刚出差回来。从虹桥机场出来后,我就直奔影院,有人请吃大闸蟹我也没去,因为那天《hello,树先生》的排片在全市只有两三场,错过了这场就得到郊区去看了。”
理论上,一部电影上映后,首周积攒人气和口碑,第二、三周进入票房收获期,第四周再慢慢下档。然而,记者从一位影院负责人口中了解到,如今,一部电影在影院的上映周期是3至7天,遇到一天同时上两三部影片,仅排一场就被撤下来的情况也有。
“等影片慢慢积攒人气等于自砸饭碗”
对此,许多人将矛头指向影院,认为他们太过势利,影院却也有话要说。“我们是企业,也要生存!”星美国际影城总经理钱峻崖直言。他举例说,获得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转山》,是部很有个性的影片,在业内也有良好的口碑,但它在市场上就是慢热,平均上座率只有15%到20%。而同时期上映的《失恋33天》,虽然口碑参差不齐,但它的平均上座率在50%以上,到了晚上黄金时段更是满座。“你说影院应该选择多排哪部电影?”钱峻崖感慨。
事实上,日趋增大的生存压力,也让影院难有耐心等一部影片慢慢积攒人气。以虹口区繁华地段的一家八厅影院为例,一年的票房为1800万元,按照50%的分账比例,影院能拿到手900万元左右。看起来似乎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但算完一笔账你或许就不这样认为了:一年的员工人力成本开支是120万元,水电加上设备维修270万元,最大头的是租金,在300万元保底租金的基础上,房东还要求3%—8%的票房分成,如此算下来,收入支出只能基本打平。该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在上海,影院要想盈利,至少要一年做到2000万元以上的票房。而在上海100余家商业影院中,能做到这个数的只有20来家。“中国的影院建设起步不久,仍处于‘淘金阶段’,不太可能为了几部小众电影而把自己的饭碗砸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单块银幕的产出在下降:相比去年前三季度的票房总额75.8亿元,今年同期只增长了19.2亿元;单块银幕的平均票房不增反减,从163万元下滑到了108万元左右,直落55万元。业内人士称,很多老影院的业绩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低的可以有百分之十几,高的甚至达40%。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