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人民群众相依存的人文思考
因剪发挨男人的打
李贞听女校老师宣传
秀姐爱上了落后分子
王阳娟饰李贞
中国革命与人民群众相依存的人文思考
——湘剧《李贞回乡》笔谈
清新洒脱的《李贞回乡》
王评章
《李贞回乡》是一个清新、干净、洒脱、能让人回味的剧本。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不仅题材、主题相似,也常常因此带来风格上、写法上的雷同。《李贞回乡》不仅是题材、主题的处理、提炼上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写法上也有独到的方式。
这个戏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平实、单纯,写的是一个女将军回乡,从反对一对光棍寡妇结合,到消除误会,为他们主婚的过程。一个大型现代戏写得如此“一人一事”,还真少见,而且这“一事”还真没有一波三折。不仅如此,人物刻画也不周密,不像现代戏常用的话剧式写法,紧紧抓住人物不放,故事完全为人物性格所组织、所剪裁,而是故事、人物相亲相容,人物只是特征鲜明,写来并不笔笔密实,性格心理常常是意连笔不连,见首不见尾;结构上场与场的关系也是散散淡淡的,似乎每场缺乏直接的推进和总体严密的结构力量,甚至高潮也不见预设的痕迹,似乎是自然完成的,但看完了你又为作者老到的写法和精心的追求所折服。
首先是戏因此写得很从容、很洒脱,不粘不滞,写意感很强,可阐释的空间、可意会的余地很大,民间的气息、情趣,地方的喜剧感、幽默感也就有自然空间可以生长、化开,散文的温润、诗的美也就有节奏、有空间产生。题材的处理和写作的姿态,都给人一种画中国画的那种意态,不是实中求实。至少可以说,作者把材料“揉”得很匀、很顺了再写,让人觉得写来有一种随心所欲、举重若轻的自由,形神相通,甚至以神驭形了。剧本是有很浓的戏曲意蕴的,并不只是表面的“歌舞演故事”。戏曲最怕按照历史、按照生活硬生生地写,尤其现代戏,写的人龇牙咧嘴,看的人腰酸脖子硬。我们一讲到现代戏,多从主题的重大深刻评价,这自然很对,但是多讲一点作者的才情,多讲一点作品的艺术之美,多讲一点审美的形式、方式,我觉得也是应该的,甚至更应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们很多新戏——尤其现代戏“行之不远”,我觉得至少这是它们的通病。没有思想不好,但是即使在公认创作缺乏思想的当前,也不要迷信思想能代替艺术、代替才情。
因为写得“松”,写得跳脱,就可以腾出很多笔墨来关注人物。剧本的人物意识甚至比戏剧性的意识还强。人物不贴实着写,又性格特征鲜明,剧本中几个人物都寥寥几笔便能传神,比如莫乡长,当年是李贞的领导,乡农会委员长,腰系着大印,拿着广播筒号召革命,李贞被古老三打,他又认为“天字出头夫为大,哪个叫他是你男人呢”;族里要开祠堂办李贞的罪,他只敢通风报信,还充硬说“我也不想和他们撕破脸”;大革命时候因为多吃肥肉路上拉肚子,与队伍失去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只是个乡长,与李贞相比,还不平,悻悻地说“论资格我只怕当了副总理”。几笔写出既革命,又糊涂,既好出风头,又怕事,只比资历,怨叹自己英雄失时的基层老革命,既可爱又可笑,既写意又真实。
写得最好的是李贞和古老三。李贞是因为好奇听女校老师的宣传,剪了头发,回家被丈夫古老三一顿烟锅痛打,她召集妇女会捆了古老三游乡,与他离了婚,参加了革命。古老三告到族里,她冲击祠堂,族长抓她沉塘,古老三见事弄大了害怕,招来妇女会攻下祠堂救了她,但她一直对古老三怀有成见,回乡后极力反对秀姐与古老三的相恋、结婚。她天生不能受欺凌,天生要反抗,是非分明,把女将军的“湘妹子”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老三是个落后农民,他有很顽固的大男子主义。李贞剪发,被他暴打一顿;李贞把他游了乡,他告到族里,使李贞差一点被沉塘;李贞回乡,举乡出迎,他却不认:“一个乡里堂客,怎么当得了将军?肯定是毛主席搞错哒!”引来被批斗。但是吹哨子召集妇女会闹祠堂救李贞也是他,“马日事变”,砸断自己的腿,用血迹骗过敌人,拖着断腿,把李贞从山上背回村里,从此腿上留疾的也是他,新中国成立后也不说,怕人说他“邀功请赏,想沾原来堂客的光”。很顽固,很落后,又很善良,很实诚。
作品的主题随着对李贞和古老三的深入刻画而展开。古老三的顽固、落后背后,农民的朴实、善良逐渐发出光彩,中国农民性格的原始性、复杂性,使得李贞即使出生于农民,是农民的堂客,对农民、对前夫的理解和认识都因年轻而有盲区,而简单化。当她理解、认识了古老三、秀姐以及他们的恋情,她也丰富、深化了自己。农民出身的女将军,重新理解和认识家乡、农民的情感和天性,精神、情感上才真正“回乡”,与他们贴在一起,而不是高高在上“衣锦还乡”;受到感染和冲击,而不只是“回家看看”。“回乡”就变成了李贞的再次与家乡、与农民地气相接,血脉相接。尤其是她对古老三和秀姐的恋情从反对到主婚,应该也使她感叹这个封建、大男子的前夫,在秀姐面前居然变得那样温柔、细致、体贴和有耐心,在政治压力面前他们俩又是那样平静。这些非革命的成果此刻闪射出温暖、迷人的光芒,更昭示“回乡”对于她的意义不止于意识形态方面了。她为他们高兴时,内心或者怅然若失,有当年对前夫的歉意。我想这些都是深入人物人性深处的地方。李贞即使仅仅为他们相爱的艰难和执著所感动,而能抛弃意识形态的成见,这样的描写也足以让人感动了。当然,作品深入、深刻远不止这些,剧中李贞关于“共产党为了人民而斗争,斗争人民那不是共产党”的提炼,更是使主题拔高,这也是作者对于生活有大智慧的认识和概括,其中包含着很多社会历史经历和情感。
作者善于选择和创造一些“原生态”的生活小场景、细节、语言,这使得看似平实的故事框架镶上不断闪耀出光彩的钻石而夺人眼目,它们像小泉眼一样冒出生气、诗意,整个作品因此灵动起来、流转起来、升举起来。此外,作者在处理严重、尖锐、干涩的题材时常常能化解为喜剧性和幽默感,而这些喜剧性和幽默感又有严肃性而不流为调笑。比如,古老三的斗争会和李贞的态度;比如,妇女会把古老三抓起来游街和围攻祠堂,反抗中带有女性性别狂欢的气息,使人想起农村妇女在劳动中集体对个别男性“围攻”的嬉闹,那种公开和谑而不虐使得男性无从反抗、狼狈不堪;还有莫乡长的滑稽等等。作者深得戏曲科诨的妙趣,把它们深植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细节,而且它们又散发着湖南民间的智慧和气息,给人的印象就格外深刻。现代戏的喜剧性和幽默感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尤其是个人才华和地方智慧相结合的幽默,更是弥足珍贵。这个剧本最吸引我的,是作品淡淡的幽默、诗意和温情。我相信这也是它最重要的风格特点,又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
戏的结构特点是松而不散,每场戏似是各自完成,相互关联不是以悬念方式,场场紧咬不放、凝结成团。这样的好处是显得从容不迫,与戏的把大题材写“小”、大人物写小故事的举重若轻的艺术追求相一致,容易有写意的洒脱和诗的意韵,而且戏既有见首不见尾的内在纹理,又有可以意会、联想的内在脉络。比如,戏的开场,李贞还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结尾却解开她百思不得其解的当年怎么昏倒在山下却又在秀姐家里获救,前后结构有了暗藏的悬念、内在的呼应。
正是该戏写法上的许多优点和特色,使这个戏格外轻盈流畅、线条优美、转折灵动、风格清新。这些都是处理现代题材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党群关系的历史反思
——谈湘剧《李贞回乡》
姚 欣
《李贞回乡》这出戏,我看过两次录像。看现场演出,效果更好,祝贺你们演出成功!这出戏在文化部评选精品工程剧目时呼声很高,现在它已进入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行列。湖南省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和你们湘剧院很重视这台剧目的进一步加工提高,对于你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精心打造的做法,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李贞回乡》的立意很好,反映了党、革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呼唤人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要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往往把党的群众路线丢了,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时,往往在对待落后群众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和失误。如何对待落后群众是执行群众路线的难点。《李贞回乡》表达了共产党依靠人民,表达了“共产党搞斗争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不能斗争人民”的主题,对当今我们的一些不了解和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同志而言,是有警醒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这出戏的视角和切入点很好,从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在上世纪50年代回乡,见落后群众古老三被批斗写起。古老三之所以被批斗,是由于他曾说李贞也当了将军,“是不是毛主席给弄错了”。他认为,曾经是他童养媳的李贞不可能成为将军,轻装简从的李贞制止了乡里对古老三的批斗。接着,将李贞回乡的见闻与20年代大革命时期斗争的历史交替演绎展开剧情,既表现了党领导农民如火如荼地斗争,也表现了古老三这种虽未涉足革命斗争,但也是心地善良的基本群众的社会现实。最后,发展到李贞帮助乡长克服“左”的思想,成全光棍古老三与老党员秀姐的婚姻并成为他们的主婚人,主持他们的婚礼而结束全剧。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体现是可取的、成功的。
戏在导演、表演和音乐等二度创作上可圈可点。导演张曼君在主题的把握、时代背景的营造、人物解释和场面调度、场景迁换以及戏剧节奏的把握上颇见功力。年轻的表演艺术家王阳娟在唱功和表演上都很出色,王阳娟本来擅长演传统戏,但在这出现代戏里,她既要表现20年代大革命时期山乡少女李贞,又要表现50年代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因此要表现出年龄、身份、阅历和气质的迥异是有难度的,但她的表演却很有光彩,实属难得。王阳娟的表演,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转换,即从继承传统到融传统元素于现代戏中,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超越的渐进过程。因此,要注意戏里的将军李贞,她指挥千军万马身经百战,既有高级将领的气派,又有面对乡里乡亲的亲切随和——这个分寸要拿捏适度,要克服表演上个别地方的僵硬,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完善。
戏不厌精。这部戏总体很好,大的方面不要动,小的方面还要尽可能多打磨,精雕细琢。别人“十年磨一戏”,你们时间不太长,希望你们更上一层楼。
一出极富特色的好戏
——湘剧《李贞回乡》观后
康式昭
我是第一次看现场演出。在这之前看过光碟,在去年10月国家舞台精品工程验收的时候。我由衷喜欢这个戏,由衷祝贺省湘剧院继《马陵道》之后,又推出了一出很有分量的好戏。
我的感觉是,你们经过了多少年——有10年了吧?经过10年的沉寂和沉积,又在向一个高峰攀登。在上个年度的精品工程验收评比中,它排在了第11位,进入了滚动的第一名,这基本上也是我的愿望。最近部里正式通知,滚动进入今年“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台”的备选,我觉得是当之无愧的。
看了现场,比光碟更加形象,更有光彩。如实说,又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艺术欣赏的机会。我以为,这个戏的最大特点是视角非常新。我们看过不少写老革命、老将军的戏,但这个戏从一个非常奇特的角度切入,跟任何写历史、写前辈的戏都不一样,走了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从李贞童养媳的遭遇写起,没有单纯去展示生活的苦难、命运的悲苦,写一篇对封建势力、黑暗习俗的控诉书,而是以最新的视点,写李贞在大革命浪潮中的觉醒,写冲破封建禁锢的艰难,这种“觉醒”和“冲破”又着笔于剪辫子、放脚等小中见大的事情上。
我很佩服作者盛和煜。他借剧作奉献了古老三这个全新的艺术形象——一个满脑子封建观念,而本身又很善良的农民,他帮助了革命,帮助了童养媳,甚至还救过童养媳。艺术形象的独特创造至关重要,这一形象完全是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戏中写李贞寻求解放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没有简单化地用高大全的眼光来回顾童养媳翻身、参军、报仇这样一个套路,而是围绕作为童养媳的她和古老三这种特殊关系,写他们在历史潮流中的命运变化和人生归宿。看起来真的是惊心动魄,这种惊心动魄当然是对我个人而言,指对我思想的撞击、艺术上的感受,我是真心实意要说这样的话。
讲这个戏是关怀落后群众,我还不大完全接受。从历史上来说,古老三对革命是有过贡献的,保护过革命干部,是有功劳的群众,也是极其普通的群众,没有多么大的灾难需要去解救他,仅仅是争取能够和秀姐合法成婚,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将军回乡落笔在这些凡人小事上,折射出我们党对待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群众的关注,进而阐发了革命为了民众、胜利不忘民众这一厚重主题。恭喜盛和煜在党对待人民群众这个问题上,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视点。
就剧本而言,我的评价是:似乎比《十二月等郎》更成熟些。不过,有两点你们可以再斟酌一下:一、关于戏的背景,李贞授少将军衔应该是55年,还乡时的环境应与之对应,现在还需看看有什么不太协调的东西;二、我们是戏曲,还是要讲程式。但是在表现现代题材的时候,要力求找到程式化跟生活化更好的结合点,要自然、和谐,不管是音乐设计还是舞台表演都要追求这种和谐,避免重复别人,要淡化样板戏的痕迹。希望再细抠一下,以新的面貌争取到北京参加建党90周年的展示,获得更多的支持者、爱慕者、关心者。
我期盼着,等待着!
举重若轻 以微见著
——湘剧《李贞回乡》创作简谈
张曼君
坦然地说,参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来自老区的我熟悉却永远不会觉得索然的情结。从《山歌情》到《李贞回乡》,既是对先辈历史追溯再现的过程,也是创作者生命的所有经验在回忆中逐渐沉淀、认知的过程。
《李贞回乡》的创作应和了我的生命体验,表达了我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之情,它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体会着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存状貌和人格情怀。所以当现代戏研讨会以“中国革命与人民群众相依存的人文思考”为题来研究这个剧目的时候,我觉得特别靠谱。在这出戏里,尽管依存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的风起云涌背景,但独特的角度(将军的回忆)、独特的结构(现实与过去交织)、独特的人物关系(将军与前夫),使惯见的英勇壮烈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物个性的层层把握和再现。这种转化没有消解崇高,却举重若轻、以微见著地体现了生活的本真和人文的关怀。小故事(童养媳、前夫烟袋打出来的革命、剪发放足、游街休书、反对自主婚姻等),大内涵(政权与人民关系、党群关系的思考等),都从生活的烟火味儿入手,从当时的人物处境及命运出发,体恤凸显的是人性化的关怀,使艺术创作有了“地气”,与先辈间似有了呼吸的对接,平实而不俗,亲切而不矫情。
在创作中,特别值得总结的是,这种回忆式或回顾式的结构,不光是一派生活,而是在此基点上,让我们能够着意地有了一个时代关照的点,即以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来照应、思考建党初年活动种种,从中找到了我们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换言之,成人期与童年期的呼应,渗透了我们对历史敬畏又客观的态度。所以在舞台上展现这些故事时,既有血肉相搏的背景,如火如荼的湘土文化气场,更见火辣辣、质朴平实的人物形象,在“这个革命有搞头,你们大家要攒劲”的兴冲冲、喜洋洋中,追寻我们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于平凡中见崇高,于生活中见壮美,于凝视中见诗情”的美学追求。
湖南省湘剧是一个古老剧种,丰厚的艺术底蕴,充盈的演职人员队伍,可贵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精神,使得排练也成了享受的过程。因为那块土地,那些引以为豪的历史与伟人,都是深深植入在他们血液中的。他们与我一样,能够天然地在创作中体验会心达意的微笑,挥洒认为值得抛洒的泪水和汗水,我感谢他们。
舞台上的水车似年轮在悠悠地转动,平稳温和地展示时光的流逝,而那一串串的水流呢,它是不是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此中迎来过往?我们应当撷取这些生命的光亮,来表达、认知、甚至重塑我们的民族人格形象,这是艺术的自觉,戏剧人的自觉。
湖南省湘剧院简介
湖南省湘剧院是湖南省直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剧目:抗战时期,由田汉先生亲自命名的中兴湘剧团(湖南省湘剧院前身)就创演了《江汉渔歌》、《土桥之战》等剧目,为唤起民众抗日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剧院创作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根据不同时期特征所创作出的剧目,获得了众多的国家级奖项,《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被相继拍成电影,《琵琶记》、《子血》获得文华新剧目奖,《马陵道》获文华大奖,为湖南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剧院新作不断:《谭嗣同》在湖南省会演中获金奖,该剧通过讴歌谭嗣同的改革,提振了湖南人特有的改革精神;反映抗战题材的《大决堤》一剧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推出的,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大型禁毒湘剧《红舞吧》创造了演出500多场的纪录,该剧深入到湖南14个地州市的每一个乡镇进行演出,用艺术的形式促进了湖南的禁毒工作。剧院还策划排演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时献演的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剧目《李贞回乡》一剧,邀集了高水平的创作班子和最佳演员阵容,形成了强大的创作团队,用精品意识进行打造,该剧演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获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和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三十台。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