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作和经典交汇 申城与艺术共醉

2011年11月21日 01: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立元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作和经典交汇 申城与艺术共醉

——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回眸

本报记者 王立元

11月9日,上海豫园商城中心广场下着大雨,人们却早早自觉地排起了长队,让他们冒雨前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每天下午两点半在这里准时开演的“天天演”戏曲专场;11月10日,匈牙利李斯特室内乐团的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开演前,上海观众优雅地侃侃而谈,表现出良好的素养,而当乐团演奏完首个曲目时,他们在如雷的掌声中情不自禁地高喊起“Bravo”!11月11日,离京剧歌唱剧《孟小冬》开演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上海逸夫舞台的演出票已经告罄;11月12日,世博中国馆序厅里人头攒动,人们在毕加索的60多幅珍品名作前流连忘返;11月13日,南京路世纪广场大屏幕上直播着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演出结束,乐团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迅速赶来与市民互动。

10月18日至11月18日,无数动人的亮点和感人的瞬间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呈现。历经13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中外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人民群众共同欢享的舞台,在稳步前行的同时不断创新,演绎着“艺术交流,心灵相约”的主题。

注重经典 鼓励原创 扶持新人新作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自1999年创办以来,每届艺术节开闭幕式演出剧目的选取都有一个传统,就是“一中一外”。此次艺术节,闭幕式的节目是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的舞剧《驯悍记》,而开幕式上演的中国剧目,则从参演的中国剧目中优选。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曾在本届艺术节开幕之际介绍说,本届艺术节的新特点、新亮点不少,往年参演剧目基本都在60台左右,今年参演剧目量少质高,50台剧目中原创新作有21台,几乎占参演剧目的半壁江山,为历届艺术节最多,且不乏精品力作,《水月洛神》即是其中翘楚。本着“经典一流、探索创新”的原则,《水月洛神》被选为开幕式剧目。

“《水月洛神》是郑州歌舞剧院继《风中少林》之后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如果说《风中少林》体现的是中原儿女刚强坚毅的阳刚之气,《水月洛神》则体现出中原儿女委婉柔美的抒情风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称,《水月洛神》自推出后,受到了专家、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大家一致认为,《水月洛神》有“五好”:剧本好,编舞好,音乐好,舞美好,演员表演好。难能可贵的是,《水月洛神》这部舞剧的创作探索方向,是力争把舞剧这个小圈子里的“私语”变成大众话语。“我们力求让不懂舞剧的人也看得懂,并且爱上它。”导演佟睿睿说,“舞剧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种类,如果仅满足于成为小众私语,却让大部分观众觉得晦涩难懂的话,其发展无疑会受到限制。”

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音乐剧也受到了艺术节的关注,一部与西湖“断桥”同名的原创音乐剧尚未排练完就被艺术节敲定参与。“我们看了相关资料,觉得《断桥》无论从主创、演员阵容还是剧本的内容和主题,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剧目。”刘文国说,“其实国内的音乐剧不少,但有市场的很少。” 在刘文国看来,“市场先行”是《断桥》值得期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一般舞台剧,投资更大的音乐剧如果不走市场,肯定是演不下去的。而《断桥》排练阶段就已经吸引了众多演出商,让他相信“《断桥》是部可以演下去、留下去的剧”。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13年来,共上演了756台中外剧目,不仅有许多国内原创剧目得以在艺术节的舞台上集中亮相,更有很多难见于中国舞台的各国顶尖艺术作品走上了这个集散中外艺术的大码头。

10月21日晚,上海大剧院的掌声经久不息,瑞士贝嘉洛桑芭蕾舞团全球首演的新创芭蕾舞剧《生命的诱惑》是本届艺术节的委约作品,该剧充满了对人生的诠释和对生命魅力的探索。而该团与上海方面合作的另一部尚在襁褓中的作品《欢乐颂》背后的故事更是别有意味。10年前,贝嘉洛桑芭蕾舞团的创始人莫里斯·贝嘉还健在,他带着现代舞《生命之舞》来上海参加艺术节。那时候,贝嘉就有了《欢乐颂》的创意和构思,然而由于投入大、所需演员多等问题,这些创意和构思至今留在纸上。贝嘉洛桑芭蕾舞团的现任艺术总监吉尔·罗曼有意与上海合作,完成贝嘉生前的艺术梦想。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通过与上海芭蕾舞团的沟通,决定委约吉尔·罗曼排演《欢乐颂》,演出团队由上芭和贝嘉洛桑芭蕾舞团合组,请上海的交响乐团伴奏,部分资金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负责筹集,将于2013年艺术节期间推出现代舞《欢乐颂》的世界首演。

为鼓励原创,发掘创作人才,艺术节打算从明年起特设“青年创作人才板块”,将面向社会募集资金,组建艺术节基金,支持全国各地年轻人的创作。刘文国透露,“青年创作人才板块”分戏曲、话剧、音乐剧、音乐、舞蹈等门类,每年会集中推出其中一个门类的新人新作,对其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艺术节将投资作精益求精的打造,并通过艺术节多年积累构建起的通道,把优秀作品输送到爱丁堡艺术节、萨尔茨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

演交会力推中国作品 踏上国际征程

10月18日,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开幕当天,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遇见了以色列之春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艾利,艾利首先被韦芝手上的舞剧《水月洛神》的资料袋吸引。第二天,看过现场演出的艾利找到郑州歌舞团,邀请《水月洛神》参加以色列之春国际音乐节。

经过13年苦心运作,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出机构学会了说“国际语言”。演交会开幕之前,在海外热演不衰的河南郑州舞剧《风中少林》的20多位演员在场外为中外代表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功夫秀”,绛州大鼓的姑娘们以一色青花瓷鼓为代表们表演助兴。各代表团的推介资料不再简陋,都是中英文双语介绍,推介人员也更专业、积极、从容。代表们都表示,在这里结识许多新朋友,找到许多合作伙伴,发现许多新项目,谈成许多合作意向。很多代表参会前做了充分准备,争取在现场一炮打响。江苏新航演出文化发展公司的代表掩不住满心的欣喜之情,他们经过充分准备的主打节目《唐伯虎点秋香》已在会上联系了20多场巡演的计划,几省市已决定联手为这个节目买单。来自艾亚国际文化的代表也非常满意地表示,本次参会比历届收获更多,他们与加拿大阿森纳剧团就《爱丽丝梦游记》在中国10个城市进行巡演签订了合约。

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让大家一拍即合?事实上,在艺术节开始前,演出交易会的组织者们就已在前期准备上做足了功课——他们不但主动加大组织“买方”机构参会的力度,提前将“买方”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带项目参会的“卖方”,使参会者洽谈的效率大大提高;此外,还首次为部分“买方”代表的旅费买单,组织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国际权威组织、各国艺术节机构和一批中外大剧院、艺术中心等“买家”,形成了超过历届、阵容可观的“买家”队伍。

据统计,本届交易会已达成了众多各种形式的合作意向,有些机构达成了七八项意向协议甚至更多。正如组委会领导所说:“演出交易会是促进各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展示中国优秀剧目弘扬海外的窗口,共商艺术创新与合作的载体,加强中外艺术家之间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

“天天演”历经十年 浸润百姓心灵

93岁的庄锡宝老人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10月的到来,每到这个时候他就忙碌起来,上午南京路世纪广场的艺术节“天天演”演歌舞,下午豫园商城中心广场的“天天演”唱大戏,身体硬朗的他总是一场不落、风雨无阻地前来观看,久而久之,他和一些经常来看演出的观众成为了朋友,对台上来自各个社区的演出团队也很熟悉。

主持人辛宁自从站上“天天演”的舞台,一主持就是10年,他说:“这两个地方的游客特别多,很多游客路过看到演出就走不动了。”10年的时间,“天天演”培养了一大批观众,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让辛宁记忆深刻,他说:“上海的这个季节有时会突然下大雨,有次演到一半下起了大雨,观众纷纷拿出自备的雨具,继续观看,而演员则没有一个打伞,就淋着雨坚持演完。”

正如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所说,上海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切实加大对文化投入,坚持改革和增加投入并举,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把文化民生融入市民生活中。近一段时间,上海的各个社区增加了许多文化沙龙、演出团队,不仅为“天天演”的舞台注入更多活力,也培养起一批忠实的观众。

然而,“天天演”的舞台并未止步于让群众“自娱自乐”。深沉的“呼麦”、悠扬的“长调”、韵味十足的“十二木卡姆”都在这里现身;来自捷克、奥地利、哥斯达黎加、以色列等国的演员们,为观众送上精彩的歌舞秀。“天天演”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展演周活动也开展起来,作为2011年的承办方,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桑秀藩表示:“教室里培养不出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音乐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教学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不断加大艺术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而今年“天天演”舞台上最大的亮点,则是11月13日晚让上千名观众留下美好记忆的柏林爱乐乐团户外直播,在1700多张室内演出票早在3个月之前售罄的情况下,户外直播让上海的普通大众在街头就能聆听到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奏。当大家围着赶来和观众见面的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久久不愿散去的时候,让人从心底感叹这正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一个文化勃兴的城市,给老百姓带来的心灵馈赠。

其实,“天天演”只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工地、街道和社区。“幸福欢乐送”文艺巡演、外国艺术家巡演、“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江桥杯”外来建设者才艺大赛吸引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参与其中。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当然有诸多指标,但其最深厚的内涵应该是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说。

校园行培养 艺术节未来观众

11月1日晚,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的首位形象大使,旅美青年钢琴演奏家陈洁独奏音乐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这场演出也同时作为庆祝该校成立105周年的献礼演出。音乐会上,陈洁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演奏了《梁祝》、《蓝色多瑙河》、《平湖秋月》、《黄河颂》等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还现场讲解了这些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据了解,对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在上海一直很受重视,早在1993年,上海就启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政府资助,每年从上海各类艺术团体引进精品剧目,让师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艺术节校园行自2007年首次举办“中挪青少年音乐周”活动以来,坚持在每届艺术节期间向全市各大、中、小学输送一批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欣赏口味、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活动,其中包括艺术教育行、优惠票销售、音乐会、舞蹈表演、大师讲坛、精彩演出抢先看等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艺术节校园行活动让青少年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到了摩纳哥蒙特卡罗芭蕾舞团、瑞士贝嘉芭蕾舞团、玛希亚·海蒂、瓦萨里等一大批名团大家。用音乐开启智慧,用艺术滋养心灵,通过开展校园行一系列富有影响和亲和力的活动,将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快乐与感动播送到青年学生的心间,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今年的艺术节校园行共有11项演出和讲座活动,其中包括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合唱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合唱团的交流演出;邀请大学生观摩瑞士贝嘉洛桑芭蕾舞团舞剧《生命的诱惑》的彩排,聆听艺术总监吉尔·罗曼的现场讲解;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举行美国爵士踢踏舞专场表演;在上海大学举办德国曼海姆四重奏音乐会;邀请藏族学生观摩由殷秀梅和魏松主演的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邀请著名钢琴大师瓦萨里在上海音乐学院,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敦煌学者樊锦诗在复旦视觉艺术学院,韩国《天鹅湖》导演、著名舞蹈家林洱调在上戏舞蹈学院以及日本京都“松翠阁”西阵工艺美术馆副馆长名越在上海壹号美术馆面对大学生举办各项专题讲座等。

“校园行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王隽说。

高峰论坛探讨 艺术节发展趋势

艺术节往往深深植根于其所在城市或地区。随着艺术节的传播扩大,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艺术节都向我们清晰展示着艺术创造力怎样将创新带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城市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

如何在政府拨款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挖掘具有本国特色的剧目,吸引年轻的艺术节粉丝,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艺术节发展所一致面临的发展瓶颈和挑战。王隽认为,相较于西方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而言,上海的艺术节才只有10多年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向他们取经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艺术节论坛则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随着全球化节庆活动越来越多,著名的艺术家们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这就存在着一个风险,那就是全世界的节庆会开始看上去都一个模样,就像汉堡包和咖啡连锁店。”荷兰鹿特丹节庆中心总监约翰·默尔曼在论坛上做了《城市如何受益于节庆活动》主题演讲,他提出一个城市办节庆活动的风险就在于雷同和重复。默尔曼认为,如果节庆活动要对举办它的城市发挥价值,并且在竞争中显得与众不同、更加有趣,那么举办者应更加重视节庆活动中“本土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元素”。如何找到具有当地特色的办节方法呢?默尔曼认为,节庆活动除选择与城市形象有关的主题外,还要使用公共空间和特定地点来办,“这比起躲在音乐厅或者博物馆里办,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默尔曼说。

王隽的发言同样发人深思,她指出艺术节的未来具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我们称之为‘80后’‘90后’的20至30岁的年轻群体,他们暂时还游离在我们的艺术节之外,这种游离,也正提供给我们创新的巨大空间。” 她明确表示,培育新的消费人群,塑造新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应该成为艺术节创新的目标指向。

当中国的办节者还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艺术节之中时,享誉全球的英国爱丁堡艺穗节为上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为世界上最盛大的节庆活动之一,该艺术节已举行了超过60年。爱丁堡艺穗节执行主席凯西·梅兰德在演讲中表示,艺穗节为了扶持和培养年轻人,确立了不设门槛的核心政策:“我们不制作或筛选节目,对于想要参演的演员,不设限制,我们欢迎所有演员。我们艺穗节协会的员工会努力简化参演者的参节程序。” 她认为路边酒馆里由学生演出的、具有奥斯卡水准的表演甚至让人感动落泪。梅兰德表示,在艺穗节中,年轻街头演员可以结识那些能决定他们职业生涯的制作人与评论家。

一个月的时间,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演出团体、200多家演艺机构、近万名艺术工作者相聚申城献上音乐会、舞蹈、戏剧、音乐剧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德国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英国壁虎剧团《外套》、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独奏音乐会等50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18项展览活动和甘肃文化周、德国文化周等一批节中节亮相艺术节, 3000多场演出和活动吸引了300余万人次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培育的表演艺术、展览博览、群众文化活动、演出交易会、学术论坛、节中节等板块均已走向成熟。

艺术节的组织者们表示,当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接近尾声之际,艺术节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大家都在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上海国际艺术节该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繁荣的新趋势,把握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传承和推广经典艺术,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还要探索更主动更高效的运营模式,打造更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平台;鼓励基于数字时代新型受众体验的创新,并以此为动力,把握艺术节的未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最大限度发挥艺术节边际效应。”刘文国说。他表示,明年艺术节拟成立基金会,从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用以引进更多一流经典节目亮相申城,提升上海城市品位。“我们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着力点,形成与国际一流艺术节接轨的办节机制,打造‘世界著名节庆’品牌,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提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