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与连环画有关的记忆

2011年11月19日 04:24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胡 莺

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同年至湖北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编辑;200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曾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编审、编审委员会主任。现任湖北省美术院院外画师,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文史馆员,湖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创作出版了大量连环画和工笔重彩插图。作品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获奖。1995年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广为收藏。

出版有《孙恩道水墨人物》、《当代名画家册页·孙恩道》、《当代名家作品集·孙恩道》、《中国名家扇面·孙恩道作品集》、《丹青典藏·孙恩道卷》、《中国画名家长卷典藏·兰亭修楔图》等专集。

书卷气、古雅风、诗文境、人情味,是孙恩道先生水墨人物画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是画家长期累积而形成的文化素养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画家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这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懈地践行的好传统,否则就如瘸腿登山,最终难以达到艺术的巅峰。

艺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拼搏,恩道一次又一次的得以飞跃,是他几十年探索和积淀的结果。他既有扎实严谨的造型基础和笔墨功力,又有丰厚的学养,熟悉多种绘画语言,并不断地从中撷取精华,融会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可贵的是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触及到当代人所处的文化现实和思想感情,而且是用中国艺术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境生象外”、“一切景语皆情语”。

——刘纲纪 中华美学学会顾问、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原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从连环画高手到当代写意人物画名家,从出版界管理者到艺术界名人,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痛苦的探索之路。孙恩道以老黄牛俯首苦干的劲头和倔驴般的秉性硬挺着走了过来。他的绘画用线承继了“二王”的秀劲生动,又渗透着魏碑的方正沉着,行笔快慢结合,顿挫有序,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感;用墨潇洒自如,晕化自然,水墨淋漓,变化多端。粗细、浓淡、干湿、冷暖、轻重、快慢、疏密、虚实、顺逆、倒正、大小、曲直等等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传统哲学因素,在孙恩道的作品中都得以和谐的体现。

——林 阳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读孙恩道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是一位深受浙派画风影响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以水墨写意的方式去展示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去表达人物的灵性与意趣,以及内蕴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他所表现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为现代人物画。在注重写实性的同时,尤重线条与墨色的表现。线条走势沉稳多变,富有节奏与韵律,在运动中按结构演化出不同的线型、线性、线态的变化,辅以墨色的干、湿、浓、淡以及破墨、积墨、泼墨的运用,线面结合、线与皴擦、飞白结合,使线的美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水晕化机、墨色氤氲,极具流畅华滋之美,而很少注重光影和体积感。二为古装人物画,多为士夫和仕女,此为传统意笔人物,无写实影响,笔墨更为淋漓酣畅,随意自如,尽显出“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激情。

——贾德江 画家、美术理论家,

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他的画宣示着向善的渴望,仙客山民,木石花草,陶醉在自然的净化之中,古道直肠,胸无块磊。……恩道运笔不为象所制,不为形所役,这是中国画的一种境界,即所谓象外之象。中国画的笔墨如同油画的色彩,是技巧的总纲,没有笔墨的高超则无化境可言。自西画东渐以来,素描为中国画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基因,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为象所制、为形所役则是通病。没有对各类形象的熟悉与理解,没有对技法演进的传承与阐发,没有对书法造型的把握与锤炼,是谈不上什么发展与解放的。即使是借非艺术的力量一时形成某种强势,也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恩道运笔随意而严谨,飘逸而坚劲,痛快淋漓,墨沉色润,顾盼动静,笔未到气已吞,显示了这位由连环画出道的国画家高品位的领悟与潜质。

——陈立言 国画家、一级美术师,

原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孙恩道先生具有十分忠诚的品格,其质朴、平实的笔墨捕捉到了生命转瞬即逝的形神之美,他用画笔去感受山川万物之美,去讴歌人生百态之美。他没有追求时尚、浮华、怪诞以给人高深莫测之感,而是用浑厚酣畅、自然流泻般的笔墨真诚而深情地表现他眷恋的故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他的画如同他的人一样深沉、朴素,从不矫揉造作,不受时风影响。他虔诚地经营、耕耘着他的这方“土地”。

——钟 鸣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国画家

初看孙恩道的水墨人物画,很容易联想到连环画。古雅优美且意象化的造型,流畅清晰而富于节奏的线条,具有叙事性的场景、构图等,与连环画的艺术表现颇为相似。这可能与他早期创作大量的连环画和工笔重彩插图有着直接的关系。如陈立言所说,孙是一位“由连环画出道的国画家”。连环画与水墨人物画,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却有共通之处,如造型、想象、意境等。尽管孙恩道已较为成功地从连环画家转换到水墨人物画家,但其水墨画中,对人物造型的把握和塑造、情景的铺垫、意境的营造,以及所流露出的性情,与他创作的《元曲》等连环画可谓一脉相通。因此在我看来,孙恩道从连环画中走出,进入到水墨人物画的世界,是一种创作方式上的转换,而非本质的变化。

细观孙恩道的水墨人物画,有很亲切的感觉,它似乎连结着一种若隐若现、却来自内心深处的感怀。我一直对连环画怀有特殊的情感,也许是源于童年时代的阅读记忆——最初接触中外古典名著、现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世界懵懂的感知,应该或多或少来自这些直观生动的图像和简洁连贯的文字。

连环画这一在中国古代佛教壁画、故事画卷、小说戏曲的“全相”中可找到雏形,兴起于20世纪初的画种,在50年代至80年代达到创作的黄金时期。国家大事、古典名著、电影情节等,都成为其表现的题材,所涉内容之多、普及之广,使之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而80年代中期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与民众日益丰富的资讯生活,使得连环画与小人书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至90年代中后期,它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在成为收藏品的同时,这些保留着几代人文化记忆与情感的连环画,也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至今难忘连环画那种纯粹的、引人共鸣的文本和图像的阅读,亦怀念那番沉浸于真善美的心境。从孙恩道的水墨人物画中,或者能体味这其间的些许端倪。创作连环画的经历,对各方面的知识涉猎甚广;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注重文学的修养,孙恩道是“古今世事,无所不论;野史杂记,无所不览;诗词歌赋,无所不学”(朱凤文:《孙恩道的水墨情缘》)。他笔下的人物,有文人墨客、仙侠隐士、闺阁仕女、童叟老妪,也有革命先烈、异域风情、寻常人家……这种综合的素养和对生活的关注,成为孙恩道绘画的基础。他的水墨作品极少有表现某一宏大事件或是仅仅专注于具体事件的描绘,但往往会通过构图、场景、题跋来创造出一种情致,引发想象的空间。同时,在连环画创作中所具备的默写与造型能力,使其在创作水墨人物时,能得心应手地摆脱形的束缚,集中精力于笔墨的发挥。就此而言,孙恩道的水墨人物画,既有绘画的视觉美,又具备了与文学相通的语言美,让人在观看时能逐渐浸入到一种古朴、清幽的趣味中。

在中国古代画史中,写意人物画虽不算主流画种,但南宋梁楷创立的“减笔”画,把水墨的效果用于人物造型上,这种简洁抒情、重写尚意的特点,丝毫不会逊色于同时期山水、花鸟等画种的艺术表现。苏轼在题王维《蓝田烟雨图》中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与“画外之意”,成为宋以后文人绘画的特征之一。孙恩道在他的《中国画诗情渗透之散见》一文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诗画相渗相融与诗画的意境,并指出“诗情画意,是中国文学、绘画两门艺术结合最为完美的一种形式”。而他的作品,确适合读诗般地细品——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平静得像一首清丽的叙事诗、或一支雅致的小曲,娓娓道来、慢慢流淌,朴实绵长。

无论是古装人物画,还是现代人物画,孙恩道用笔落墨都是结合传统笔墨的方式,但没有一味强调“写意”与“书法入画”,他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政教功能——它不是传统的文人绘画,亦非历史人物画和肖像画,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直抒性灵、能带给人愉悦的、有着书卷气息的诗性绘画。

我时常会费解于那些打着“革新”的旗帜,所产生的荒诞怪异、面目狰狞但无精神和内容可言的作品,这到底是黔驴技穷之后的反叛,还是肤浅的无病呻吟?或者只是为了达到吸引人眼球的“震撼”?哗众取宠,投机取巧,庸俗媚俗,不应是艺术的特质。纵然“多元化”已决定了评判标准的包容与多样,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个“单一”的时代,但至少,不要以挑战道德的底线作为标新立异的资本。“从盈尺小品到鸿篇巨制,从单线白描到水墨写意,这种转换简直是脱胎换骨。这种痛苦的经历可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所必须的过程。……就这样画下去?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品质。我隐约感到更大的痛苦经历在等待着自己。当然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经过在黑暗中探索后的光明和升华。”在近期出版的画集后记中,孙恩道如是说。艺术创作可能不一定非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煎熬与考验,但也应有羽化成蝶中的酝酿和渐变。这其间的过程,与努力、勤奋相关,和品质、修养相连。如若不然,艺术之本何在?

偶尔想起,在某个惬意的午后或放学后的欢乐时光里,拿上几册小人书或连环画报,美美地看上一阵,并时不时地与同伴交换,各自对照画面描上几笔涂鸦,一种简单的快乐油然而生。没有便捷的电子产品玩物,没有花样辈出的娱乐方式——那些,并非只是儿时的喜好,而是连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种种心理,它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渐行渐远,相反,在历史的流转中显得弥足珍贵、历久弥新。孙恩道的水墨人物画,给人留下的,也许会是一种相似的记忆与情感吧。

孙恩道 《水乡童趣》(四条屏)

纸本水墨 136cm×34cm×4

2005年

标签:连环画 孙恩道 水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