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细活无需慢工的郭汝愚:“作画就像将军指挥作战”

2011年11月13日 05: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郭汝愚2010画作《唐宫马球图》

2004画作《桃花鲤鱼》

2010画作《官加一品》

2010画作《鹦鹉》

郭汝愚画工笔不打底稿

郭汝愚在瓷器上作画

“画家就像将军指挥作战,敌人从哪个地方来不会先告诉你,因此你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画家要有布局变化的能力,只要你具备,当然你就会胸有成竹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昨日获悉,11月19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博物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诗书画院共同主办的“‘艺海留痕’——郭汝愚中国画作品展》,将在四川省博物院隆重开幕。

郭汝愚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介绍,此次展览将展出约200多件作品,绝大部分是他近两三年的新作,也是他在继世界各地举办个人展览之后,首次在四川省博物院举办大型个展。日前,记者来到郭汝愚在成都的家中,亲身感受到一位一流画家的创作环境。墙上的画作、桌上的瓷器,以及院子里摆放的大型照壁藏品,共同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艺术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郭汝愚将自己从艺几十年来的感受、心得娓娓道来。 人物简介

郭汝愚,1941年出生于成都郫县,1961年毕业于成都美术学校,随后在成都市蜀绣厂从事美术创作设计达20年。擅长中国画花鸟、人物、山水和现代彩墨画,作品有新意,工写兼能,个人风格突出,生活气息浓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师,并任四川省花鸟会副会长、成都工笔画会会长,成都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帕摩那分校、加州工商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夏威夷郡荣誉公民。

壹 不打底稿画工笔敢于创新成“绝技”

众所周知,工笔画就是“尽其精微”,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力求形似,每一个细节都注重写实。

但郭汝愚却用写意画的画法勾勒出工笔画中的人物、花鸟等,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工笔画作品中易犯的“匠气重”的弊病。

在工笔画的技法上,郭汝愚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对绝大部分画家来说,工笔画是需要打底稿的,可郭汝愚却独创了“不打稿子”的工笔新画法。

工笔画创作大多采用“九朽一罢”的画法,即先以朽笔勾画形状,数次修改,继以墨线描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郭汝愚尝试用一支笔一气呵成。“就是在开画之前,在心中打下大致的腹稿,然后直接在宣纸上作画。艺术有自己的逻辑,不事先规定死,即兴发挥反而常常有惊喜出现。”

对于自己这一创新做法,郭汝愚还用一个比喻来阐释,“画家就像将军指挥作战,敌人从哪个地方来不会先告诉你,因此你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只要你具备布局变化的能力,当然就会胸有成竹了。”

他还与记者分享了一个细节,“有人听说我画工笔画不打稿子,不太相信,还专门来看,我就特意从早上十点一直画到下午三点半,把一张六尺的工笔画画出来,目睹全程的他,佩服得很。”

在郭汝愚家里,除了纸质画外,还有不少瓷器作品。原来,近年来,郭汝愚与景德镇瓷器厂商合作,直接在瓷器上作画。在将中国画艺术与瓷器艺术结合、扩展中国画新材料载体这一领域,郭汝愚又走到了前列。

最初的灵感,是郭汝愚曾在美国高价买了一个瓷器,竟然发现上面是复制的自己的画。

这件事,让他灵机一动:“我为何不尝试自己在上面画呢?于是我就到景德镇,他们让我在一块瓷板上试验,果然效果非常好。”

瓷器上作画,难度要高于在纸上,要求画家构图更严谨,技艺更高,“在瓷器上作画,并不顺畅,画起来常常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郭汝愚的陶瓷画作也就一百多件。

贰 多元风格受青睐美国出版社推专集

在当下,画家想出画册并不难,可由美国知名出版社为其出版作品,则很罕见。郭汝愚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7年,《郭汝愚大型个人绘画作品专集》由美国国际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的张大千之后,美国国际艺术出版社为中国国画家出版的第二本专集。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首印即达到10万册,还通过美国亚马逊等图书网站向全球推荐。

郭汝愚也曾问美国国际艺术出版社的人,“你们为什么会选择我?我并不是最有名气的一个。”

对方的回答是,他们只看手艺,不看名气。“而且他们很欣赏我的作品所具有的多元风格,以及在技法上的突破。”

在绘画上,郭汝愚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多面手”,他虽以画花鸟见长,但也兼擅山水、人物。不论工笔写意,均能自成一格,成就颇高。“我不给自己设限。艺术就应该不断探索。”

回忆过去的间隙,郭汝愚坦承,自己能对工笔花鸟做出一些创造性的贡献,跟在成都蜀绣厂20年的工作经历有分不开的关系。

而近年来,随着他艺术造诣的不断精进,郭汝愚的作品也受到藏家的格外青睐。但他却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与谦虚,“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只要能每天开开心心画画就行了。如果哪天不画画,就感觉像少了点什么。”

叁 为四川画家自豪“艺术之心很纯粹”

提到四川画家画作的整体面貌,到过世界很多地方的郭汝愚,语气中也为川人自豪,“毫不客气地说,我到过很多地方,我真觉得咱们四川画家的作品很出众。这一点,也是很多省外人士公认的。”

分析其中原因,郭汝愚认为,首先,四川艺术资源丰富。其次,四川人性情洒脱,会花时间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在物质上懂得知足,这种不急功近利的氛围正适合艺术创造。而这一点也在四川画家们身上有所体现。“我接触到很多画家,画卖得并不好,但还是潜心作画,因为他就是喜欢,艺术之心很纯粹。而且画家之间见面,一般不会问对方一幅画能卖多少钱,而这些在外地我见得很多。”

力挺巴蜀画派“一股凝聚的力量”

虽然四川画家目前在全国画坛的表现很卓越,但是郭汝愚还是有他的忧虑:“跟现在难找好中医一样,国画家也有人才断层的危险。”

他特别提到我省当前正重点打造“巴蜀画派”的重要意义,“当下艺术学习环境很好,政府也提供了很多发展文化的便利条件,要培养出人才并不比以前难。所以我认为,打造‘巴蜀画派’就很好。至少让人看到还有这么一股凝聚的力量,时刻提醒人们,传统绘画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我曾听到有反对‘巴蜀画派’这个概念的一些声音,大体是认为,一个画派概念要成立,要符合几个条件:有领军人物、统一的风格、共同方向努力。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郭汝愚强调,“因为这种说法,把‘画派’这个概念理解得太狭隘了。如果有什么画派符合那个标准,那就不能叫画派了,而只能叫一个小画社吧。比如同是‘海上画派’,吴昌硕和任伯年,风格有很大的差别啊。所以我认为,画派是一个大概念,而且内涵是动态的,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