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本医药杂志的民国镜像

2011年11月06日 04:13
来源:信息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医界春秋1926-1937  ——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  沈伟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刘绍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讨论日浓,国学热由此兴起,也催生了传统文化的世俗化运动。进入新世纪,在“易中天热”“于丹热”的国学世俗化的带动下,中医启蒙和中医文化的书也由冷门变成热门,特别是《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等的出版,带动了健康养生类书籍的繁荣和疯狂。这些出版物中不乏佳作,但也泥沙俱下,林光常、“刘太医”、中里巴人、马悦凌、张悟本等成了“养生明星”、“神医明星”,中医成了喧嚣的噱头,成了牟利工具。沈伟东著的《医界春秋1926-1937——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在众多中医类图书中沉潜于历史文化,对中医热给予另一种思考。它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民国时代,一本杂志、一个时代、一群人和行业往事。

作者在《代跋》中写道:“我一本本刊,做笔记。时光飞快,转眼中午,转眼下午……转眼一个春天,转眼一个秋天……近百种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提要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每天‘下班’,身上都落着民国时期酸性纸的碎屑。阳光中,陈旧的书卷气息随着微尘浮动,有时会飞出小虫。这似乎就是民国气息。”这无疑是孤独和快乐的,因为目前很少有人能够潜沉下来,静心做好基础工作,特别还能从中体味出人情温暖:“小心翼翼地翻开行将破碎的老杂志,陈无咎、丁仲英、夏应堂、恽铁樵、陆渊雷、曾觉叟、施今墨、秦伯末、承淡安等民国中医生动起来,好像就在身边。有时候会飘落陈存仁手写的药方、沈仲圭的借条,有时候会在扉页上印着张赞臣的诊所椭圆的蓝印,偶尔还有哪位名医的一两页手写文稿……还有文字间他们的生活细节。这些杂志尘封了半个世纪以上,里面的痕迹却宛如昨天才留下。”

本书力图营造一种“民国气息”。例如,编辑方面,图书选用了150余幅《医界春秋》的图片为插图,以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特别是以图文并茂形式研究《医界春秋》的刊名、封面变迁,反映了《医界春秋》活泼的另一面,折射出期刊的民国气息。而《代跋》感悟研读医学博士的生活,文字清俊潇洒,颇有明清小品的韵致,特别对于中医的哲学思索,力图开启中医与科技、自然的对话,深得民国文人的余韵。在制作方面,采用悦目的柔性纸张,把学术图书做出了人文味道。

作者由于做足了文献资料的功夫,善于挖掘《医界春秋》与相关的当时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通过严谨的叙事语态,作者写到民国时期中医大量尚不为人所熟悉的掌故和风波,颇有可读性,体现出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注。如通过对《医界春秋》与张赞臣的研究,勾勒出张赞臣的如何在期刊“风雨飘摇中,把舵前进”的人格精神。作者还力图通过《医界春秋》的视角,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下的背景下,把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阎锡山、陈果夫、陈立夫、胡适、梁漱溟等对中医的态度,一一罗列。如中医界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不同态度,反映出中医界独特的文化生态。中医家曾觉叟称:“蒋公介石对于道德伦纪,无不主张恢复民族固有之特性,而对于发扬中医,尤有伟大之议论,正当之指导……不亦莫大之庆幸。”曾觉叟因“西安事变”蒋氏被拘忧闷交集而去世。而《医界春秋》组织对汪精卫的批驳,体现出民国期刊的独特的文化风格。

显而易见,作者长期对古典文化的侵淫和从事期刊的实践,对本书的叙事格调和美学志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本书既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也有对中医期刊的文本的精心研究,既带有浓重的书卷气,也有时尚的趣味追求。它使读者在一种独特的境界中,有一种重回民国的文本想象。

标签:民国 杂志 代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