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历史画与历史题材绘画(节选)

2011年10月29日 02:52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周向林

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历史画主要的着眼点是还原历史,多为特定的展览、陈列所作;而历史题材的绘画所包含的范围要宽泛得多,除了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历史画,更多的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这类绘画更强调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的关注。

下面以我在几个时期不同的作品为例,谈谈自己在历史题材和与历史题材有关的创作中的探索、想法和演变。

1991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的毕业创作中,选择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力求在历史与艺术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理性地述说中国现代史上那幕非理性的、敏感的悲剧。这是一段历史,我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用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选取这一片断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评价某个人的功过得失。罗世平先生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周向林看历史,留意过去性的实存价值,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管是悲的、喜的、丑的、美的都袒露着,让人去看“过去的过去性”(艾略特语),从中引出思考和启悟,这样的历史即是明镜一面,鉴古开今。“过去的过去性”原则不仅引导了我对“文革”的再认识,而且对创作《1969年11月12日·开封》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93年,我创作的两幅油画《红色机器》之一、之二,无论在观念上或是语言上,都超出了一般历史画的领域。我将这种画称为陈列性的历史画,所谓陈列就像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展品那样,将历史实物展示给大家看,由实物联系历史,我试图用陈列的实物感贯通符号的上下文关系,将原先被掩盖的历史情境转换成心照不宣的明示。这样的历史画是介于历史事件与静物之间的,浓缩在物上的历史烙印提供了时代符号转换的契机,实存的意义与超现实的感受拢在同一个空间里,使其价值和意义在陈列中显示出来。我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观照历史,是想使历史画更为客观些,价值判断的痕迹尽可能淡化些。当然,选择题材的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判断。我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文革”,下放过农村,深知东方红拖拉机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曾经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包含了太多的中国情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毛泽东时代的标志。

我创作的组画《模型··×N》,通过传统的绘画方式将汽车模型放大还原,作品带有较强的观念性。这些我国五、六十年代生产的经典车型,如红旗牌轿车、解放牌卡车、北京牌吉普和上海牌轿车等,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这个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或许已被不少人遗忘,这些车型已变成了人们收藏、把玩的模型。我试图还原这段历史。我给汽车模型打上灯光,然后放大,努力将它们还原,但此“车”早已非彼“车”,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了。在这里,历史题材只是一个引子,我对历史的看法,也就是我的历史观才是我要表达的。

历史题材绘画与其它题材的绘画一样,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精神。再现历史的历史画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随着时间的距离,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更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对历史的认识会有不同于过去的领悟,看待历史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具有启迪的作品,关注那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精神桥梁的作品,关注那些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作品,这样才可能打破过去历史画创作方法、切入角度和表现样式单一的格局,取得历史题材绘画的新突破,才可能产生历史题材绘画的“力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