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以天真直面悖论

2011年10月16日 06:06
来源:解放牛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文/来颖燕

《天真的人类学家》

[英] 奈吉尔·巴利 何颖怡 译

定价: 35.0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因为他的这部名著《天真的人类学家》,而被称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可以想见在人类学界的著述中,这是本怎样的奇书。它的“奇”,首先是因为虽然它的属性无可争议地会被划归在人类学民族志的范畴,却在风格上与大多数的民族志截然不同——既抛却了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难以令非专业人士敬而远之的人类学理论,而是以一种学术著作罕见的软性视角和英国式的风趣幽默,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作者两度进入非洲喀麦隆某个不知名的部落,对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

所以,凡阅读过这部著作的读者,第一印象往往是“超级好笑”。而这部著作的真正“奇”处绝非仅在于革了人类学著作严肃风格的命,而更在于其背后体现出一种富含反思精神的另类田野思维。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将巴利的两次多瓦悠兰之行所做的田野笔记——“小泥屋笔记”和“重返多瓦悠兰”整合为一。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当时的感觉是这倒像本旅游小说。因为作者的写作视野并没有局限在他此行所要探究的多瓦悠兰人身上,而是将自己行程中遇到的窘境、轶事和困惑一并纳入写作图示中,所以一路读来,就像亲身跟随作者经历了两次异域之旅。

而传统民族志,往往都是将笔墨着力在如何全面展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上。这往往会导致民族志在表述上的八股文倾向,即按照人类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顺序描述特定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状貌,从而使很多民族志在文体上如出一辙。这种视角上天然的全知全能的优越感,却使得想要揭开被研究对象脸上蒙纱的希望越加渺茫。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其实任何文本都不可避免作者的主观性的影响,民族志的著述者们要想使自己呈现出来的资料完全客观中立,就像要求人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充满矛盾。

这一悖论,近年来越来越深地困扰着人类学学界,只是,大家似乎都在一种无奈和迷茫中继续着自己的“田野考察”,以至于这个问题的困扰成了人类学研究的背景。而巴利虽无法摆脱这一背景,却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志著述方式——从如何获得签证开始,巴利仔细描摹了他步步深入目的地的田野经历,既有如何与当地官员唇枪舌战,又有与当地传教士的意外结缘;而对于所见的一切,巴利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之情:这些未开化的地方,何以一样会有贫富偏见?多瓦悠兰人为什么会歧视自己的母语?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巴利的无奈和疑惑则常常令人捧腹不止——比如巴利曾经对多瓦悠兰人喜欢的惯例说法十分困惑:“我问:‘谁是庆典的主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男人。’‘他今天没戴……’”

至于旅程中不断出现的经费、交通、沟通等等看来与学术无关的问题,巴利都以一种足够坦诚并且幽默的态度记录着。于是,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一个踌躇满志、天真的英国人类学家,骤然降落到完全陌生的非洲部落,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冲突,令他陷入窘境而笑话百出。

令人感慨的是,巴利这种看似不够学术的态度却极真实地体现了田野工作的当时性,而这并没有令多瓦悠兰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状貌退居后台,相反这种人类学家与当地人互动的情境式的再现,让多瓦悠兰人变得真实可触,而非只是存于冰冷文本中的被研究者,而人类学家自身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使人们对于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不复存在。

其实,就连田野工作的“发明者”马林诺夫斯基也曾经在他的一本著述中流露出自己并非全知全能,而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据称,这样的论调激起了人类学界的愤怒——本该是以一种完美姿态,甚至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姿态去揭露一个陌生而原始的世界,怎么可以持有自我怀疑的态度?但当质疑之声渐渐退去的时候,这一论调迫使人类学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田野作业文本记录的可靠性、人类学的表述危机,乃至人类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质都不断被重新审视。

时隔多年,巴利在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中靠他自称的这些“非人类学”、“无关宏旨”、“不重要”的田野记录,以情感和实例再一次袒露了田野工作的困顿以及人类学家本身的局限性,以一种宽容之心巧妙地直面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悖论。虽然,巴利之后,这个悖论依然存在,但巴利的迂回和智慧,却让我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而后得以一种直面而非回避的态度勇于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令人类学这一学科生机勃勃。

虽然这本著述里巴利所致力描绘的田野经历,因为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角度独特而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它确是在用一种全新的著述风格进行着人类学的自我反省。但这一风格需要不断的把持,以免使这种实验性的民族志沦为猎奇和哄人开心的另类材料。所以,《天真的人类学家》只能说是人类学田野作业领域的一阵清风,却无法成为主流。这抑或也是为何在人类学的知识殿堂中,它永远也进不了经典著作的书架的原因。但它仍是最用心、最有心的人类学作品之一,这也是这本著作的价值所在。

标签:人类学 悖论 巴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