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海犹太人”都希望留住这段记忆

2011年10月13日 15:44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越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欧洲的战乱和虐犹,大量逃生的犹太人进入上海,使这里成为犹太人避难的诺亚方舟。以上海提篮桥犹太人的生活史为主题的《空间·故事·上海犹太人:提篮桥的过去与未来》日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昨天,译林出版社在上海摩西会堂为这本书举行了座谈会。

“如果忘记历史,历史就会沉淀。”几天前,一位曾在提篮桥一带生活过的犹太老人从美国“回家”探亲,这样对虹口区外办主任陈俭说。所有曾经的“上海犹太人”,都真切地希望留住和流传这段特殊的记忆、温情的历史。

然而要回溯往事并不容易。作者王健回忆说,这本书写得特别“痛苦”,最大的难题是“找人”。犹太人当时不归任何国籍,从各种档案登记的名字上也不能肯定地判断。转机出现于一份报纸。从1904年开始,犹太难民在上海办起了一份报纸,现存六卷。“它上面有社交活动,生孩子的、祝贺的、从多少号搬家到多少号的都有。通过这些,掌握了三四千个有名有姓的犹太人的信息。实际上在上海的犹太人总数是3万左右,难民1.4万多人。”

该书收入近200幅图片,其中近百幅历史图片为多位原居上海的犹太人及其后裔提供。通过长阳路、舟山路等街道建筑的彩照与黑白照的今夕对比,还原了建筑旧貌,带领读者重回历史,犹如亲眼目睹20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真实生活场景。

这还是一本观照未来的“未完待续”的书。每年摩西会堂都有7000名犹太人的后辈来参加纪念聚会,面对他们,提篮桥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历史风貌?摩西会堂和它周围发生的故事应该怎样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来自以色列的专家ArielMargalith说:“就全世界而言,可能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怎么多。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传播者,传达一种精神,传达出上海人是如何和犹太人有这样的和睦相处的。”他强调说这不是犹太人的遗产,而是中国人的遗产。

本报记者 吴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