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孙中山纪念馆 “孙学”20万册

2011年10月08日 04:44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孙中山纪念副馆长曾一士先生。

蒋渭水。

被誉为台湾的“天下第一馆” 游客数量位居第一超过台北故宫

我们来到孙中山纪念馆的那天,台北正在下雨。烟雨迷蒙中我们绕正方形的廊檐转了一圈,然后看到了令人十分讶异的各类景观:“嗨乐”震天响,一群十几岁、身着垮裤的男生正在练习街舞;一支十几个人的乐团正在弹扬琴、拉二胡;大量游客正在借角度拍照——从这个方向可以将你的脸以及广场上的中山先生雕像与远处的101大楼同时照进去!

此番场景,和我们心中所想的“伟人纪念馆威严清冷的景象”相去甚远,直到原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现任台湾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曾一士穿着他那十年如一日的黄色制服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仍然在为纪念馆周围这如庙会般的热闹景象兴奋不已。

文、图/记者王晓云 涂端玉

日前,记者来到台湾孙中山纪念馆听原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现任台湾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曾一士讲述纪念馆的故事。

“精神文化大超市”

被誉为台湾的“天下第一馆”,几乎台湾最重要的纪念活动都会在此举办,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达到七百万人次。

曾一士笑容可掬,穿着淡黄色的夹克,领带夹也是馆里的“特产”——“天下为公”,这是他每天的行头。

令他很自豪的是:孙中山纪念馆与我们心中所想大相径庭,因为这才是这座纪念馆的意义所在:这里几乎有一个城市文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好比一个“精神文化的大超市”,“无论你是谁,总能从这里找到你想要的”。

图书馆里老年读者最多;电影厅里挤满了年轻人和小朋友;美术馆多以中年人和白领为主力;自习室里坐着的都是学生;演讲厅、展厅里听众的年龄跨度都非常大,还要看主题是什么;廊檐则是青少年的练习地……由于这些场所全都向外开放,以至常常要很早就来排队,来晚了挤都难挤进去。

“这座纪念馆被誉为台湾的‘天下第一馆’,几乎台湾最重要的纪念活动等都会在此举办,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达到七百万人次,每天光是接待的大陆游客就达到3000人次。2005年被政府颁发‘全台湾服务品质第一名’,而且调查显示:游客最多的就是这里(含中山楼),其次才是故宫。”曾一士向我们介绍纪念馆的“分量”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演讲展览演出样样有

“5月有‘孙中山在广州’展,是你们广州市台办和广州日报参与哦。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有亮点持续出现,展厅里才会随时这么热闹。”

“像你们看到的盲人表演,就是他们主动来找到我们,希望在这里演出,我们就免费提供场地。”曾一士介绍说,想借“宝地”一用的演出实在太多了,永远在排长队,但能容纳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般在每年的1~7月接受申请,安排次年演出时间表,经过我们讨论,对于其中1/3的演出是免费提供场地的,1/3实施收费,还有1/3只能等来年再来排队。”

此外,这里还是名人演讲的聚集地,主题包罗万象,从社会问题到健康养生……无一不吸引众多关注。

当然,重头戏还数一年多达两百场的各类精彩展览,两个展览厅每次必须有一个要展览与孙中山相关的题材。2011年是宋庆龄逝世30周年,馆里正在举办“孙中山与宋庆龄”图片专题展,唯美的文图展示、特别的展厅设计,以至不大的展厅里人头攒动。

“我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换展,除了‘孙中山的一生’和‘孙中山与台湾’展,5月还举办了‘孙中山在广州’展,和广州有关部门一起策划的,有你们广州市台办和广州日报参与哦。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有亮点持续出现,展厅里才会随时这么热闹。”曾一士笑着说。

儿童解说风头无限

“大人严肃说教似的解说词没有小孩愿意听,但小朋友自己说就不一样了,而且没想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成人来听。”

从2010年暑假开始,孙中山纪念馆就别开生面地举行了“导览小志工培训营”,在104位学员中择优选取50名小小候选人,经过半年实习考核,最后有25位小朋友正式被聘为“导览小志工”,其中最小的年纪只有11岁。

这群小小生力军2010年1月首一登场,便是为大家介绍孙中山先生!革命建国的艰辛、纪念馆建馆的始末、馆场建筑的特点……经由稚嫩童音像模像样一一解说,立马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

“起用‘小志工’来做解说,其实是考虑成人与孩子交流不如他们彼此间顺畅,大人说教似的解说词没有小孩愿意听,但小朋友自己说就不一样了,没想到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成人来听。”曾一士说。

九成馆藏为“孙学”

有一笔经费专门用于补助想研究“孙学”的年轻学子。“前提是他们所写研究生或博士论文是‘孙学’相关主题。”

既然身为“孙中山纪念馆”,馆藏当然少不了珍贵详细史料。“别看我们‘不务正业’开了各类展览,其实真正的馆藏,九成还是‘孙学’有关资料,约为20万册,算是目前全台湾之最。我们还有自己办的馆刊和《孙学研究学报》。”曾一士介绍说,现在已与国民党党史馆合作,将完整的“孙学”资料挂在了网上,可供感兴趣的读者免费阅读。

带领我们在纪念馆参观的工作人员是一名来自台湾南部的1983年出生的女孩。她说,“我是最后一届还要学要考三民主义的学生,再后来就不考了。幸好当时学了,才帮我找到这份工作。”原来,在应聘纪念馆工作人员时,面试被提问了不少简单的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知识,当年备考的内容在面试时还帮了大忙。

对此,曾一士表示,招聘人员的确会希望对方或多或少对中山精神、相关知识有一些了解,否则很难真正热爱在此工作。

他介绍说,他们有一笔经费是专门用于补助想研究“孙学”的年轻学子的。“每年都会有好几个名额提供给学生,前提是他们所写研究生或博士论文是‘孙学’相关主题。”

中山精神传承:一般人不占老弱妇孺座

当谈到孙中山在现在的台湾到底有没有被年轻人们所遗忘、抛弃,不同的采访对象给予了各种态度迥异的回答,除了个别学者持消极态度外,其中多数还是较为平和,认为应“与时俱进”看待孙中山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应“死抠”孩子们是否了解具体史实和他的个人传奇,而应看重中山先生的精神有没有得到好的传承。

当我们搭上台湾年轻人非常热爱的交通工具“捷运”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离车厢门最近处,彼此正对着的两个位置,全都贴有明显的“博爱座”标签,各可容纳两人,但虽然处于晚上六点的下班高峰期、“捷运”上挤满了年轻人,座位却一直“被空着”。还是台湾朋友向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博爱座”是倡导让老弱妇孺残等有需要人群坐的,位置也最靠近车门,平时即使车厢里没有老人,大家也都自觉地将它让出来,就怕万一挤占了有需要者的位子。

这种温情体现在很多方面:当我们在烈日下行走,路旁茶叶店一位店员递上来一个纸杯:“喝口茶吧!”谢过后便继续往前走,走了一段路,路边一位店员上前收回纸杯,说:“小姐,附近垃圾桶很隐蔽,你找不到的,我帮你扔了吧!”

如果中山先生知道,虽然很多的年轻人对他的革命历程不是太了解,但他所宣扬的“博爱”、“天下为公”等精神和价值观,正被大家每日朴素、无言地实现着,或许他也同样会为此感到欣慰。

一败何足馁,吾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日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计划无勇气耳!如果众志不衰,则财用一层,予当力任设法。  

1910年黄花岗起义前,孙中山鼓舞黄兴、胡汉民等

梅屋敷鲜为人知

寻访梅屋敷是早就写进行程里的,到了台湾打开旅行社提供的最后的行程单一看,这一条居然不见了。也许是因为鲜有大陆游客要求去那里参观的缘故,那地方常被人遗忘。

电话联系后得知有对外开放的时间限制,中午12时闭门。在中山北路一段46号,绕着围墙转了一圈之后,我们才看见一个小小的院门,上书“逸仙公园”四个大字。

二次赴台住在梅屋敷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偕胡汉民等离沪赴粤,谋再举讨袁之师,行抵马尾,获知广东局势有变,乃转而赴台。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台湾,就住在梅屋敷。

孙中山似乎和“梅屋”二字特别有缘。早年结识的日本友人就叫梅屋庄吉,后来还为自己和宋庆龄证过婚。梅屋敷是日本人大和宗吉在1900年建成的旅馆,只有50平方米左右,但在当时的台湾,已经是最大的旅馆了。台湾光复后,大和宗吉返回日本前,将梅屋敷交由国民党经营,1946年这里被命名为孙中山史迹纪念馆。大陆很多人只知道台北有孙中山纪念馆,却不知有孙中山史迹馆,连许多老国民党人都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珍贵照片:1900年的孙中山

进入院门,穿过回廊,右手的小间里坐着两个工作人员。她们只是探头打了声招呼,便随便我们走走看看。史迹馆的入口玄关设在南面,两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拖鞋。地板一尘不染。所有展品都陈列在一个房间里,地上铺着榻榻米——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居室。

房间有一张孙中山海边眺望中国大陆的黑白素描:画中呈现的是1900年9月孙中山首次来台的情景,当时台湾仍为日据,“光复台湾”是他心中的一个火种。画中的先生左手执黑伞如拐,撑在地上,右手拿着望远镜,双目远眺,表情凝重,他脚下翻滚的海浪似穿越百年来到今日,隐隐传送一声叹息。

蒋渭水逝世80周年

曾奉中山为“太阳君”

在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采访的时候,在回廊看到一出舞台音乐剧正要上演——《渭水春风》,以纪念有“台湾孙中山”之称的蒋渭水逝世80周年。蒋渭水一生追随孙中山,奉其为“太阳君”,至其1931年英年早逝,遗嘱内容也是效仿孙中山的遗嘱而立。

几天之后,我们在台北市大同警署的楼上见到了蒋渭水的孙子蒋朝根先生。蒋朝根说,回顾祖父蒋渭水的一生,与中山先生有诸多并行之处:他们都是医者出身,都重视教育,“光复台湾”是他们的毕生理想,靠舆论发声是他们倚重的宣传方式,创立政党更是殊途同归,同是在革命走入歧路时郁郁而终;他们的遗嘱都勉励生者继续奋斗,他们的葬仪都是大众葬的形式……蒋渭水一生致力于宣传并追随中山,称他为“台湾的孙中山”实在是恰当不过。

曾由学医转救国

蒋朝根告诉我们,祖父蒋渭水曾经总结过孙中山的三大性格特征,一是公私分得清,二是责任担得专,三是仇恨忘得快。蒋渭水与孙中山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由学医而转向救国。

1913年,孙中山来台。蒋渭水冲破日本警察的封锁,跑去梅屋敷拜会孙中山。孙中山赠与同盟会会员蒋渭水和廖进平各一瓶威士忌。有意思的是,廖家的酒至今仍在,蒋渭水的酒已经不知所终。此后,蒋渭水曾写信给孙中山,也得到了孙中山的回复。

蒋渭水演讲宣传时,经常被日警打断。日警有时还请来流氓往台上砸泥巴——蒋朝根提供的一张珍贵照片就显示:蒋渭水身穿白西装、手执细杖挺立,一身都是泥巴,但神情依然闲适得很,似乎自己正行走在酒会上。

策划刺杀袁世凯

1914年,同盟会台湾分会的会员罗福星因抗日被捕,留下的《自白书》中有四句藏头诗:“孙真国手著光唐,逸乐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贬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每句第一字合成“孙逸仙救”。这大大激励了蒋渭水和同学们,他们写信给孙中山,要求刺杀袁世凯,虽然回信对此行为不予肯定,但他们仍对刺杀行动赋予了极大热情。

在蒋渭水策划下,1915年,翁俊明、杜聪明携带霍乱病菌经日本前往北京,意在自来水中投毒,因当时只有袁世凯这样级别的人才能喝到自来水。观察后发现没有机会投毒,刺杀被迫中止。

为真理入狱

蒋渭水一生多次入狱,长则半年八个月,短则一两日,有时受“优待”,可以带书进去阅读、写《狱中日记》,有时则吃糠咽菜,连毯子都没有一张。蒋渭水夫人陈甜曾描述说,蒋渭水入狱时,常在监牢门口大叫一声“蒋渭水来也!”然后和监牢里的“鲈鳗”(流氓)学几句黑话。

去世后特务失业

蒋渭水死后,日据当局虽然感到如释重负,但也给一些官员带来了困扰,特别是警吏与经常尾随的便衣特务,他们因为蒋渭水的死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蒋渭水对台湾民众有巨大的号召力,而他的活动范围又主要是在台北,日据政府便把“台北南北两署的高等系主任升格为警部”,蒋渭水去世后,这种升官的机会随之消失。

(据黄煌雄《台湾的孙中山——蒋渭水传》)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