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闻就在脚下底气来自地气

2011年09月29日 05:33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子在渊

社长亲自带领记者,前往白云区太和镇与嘉禾街,采访社区服务新模式;总编辑走进广东贫困村——梅州市五华县完塘村,在村民家中与他们聊如何脱贫,并写成鲜活的通讯;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城中村,则处处都活跃着记者编辑们的身影……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本报从主要领导,到普通的编辑记者,纷纷走入基层,笔头向下,越来越多“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稿件,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百姓的感受,进入读者的视线。

“要写城市的菜,先踩村里的田”,连种菜的田都没有踩过,写出来的菜价新闻未免欠缺说服力。之所以在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其意义也即在此:新闻从基层而来,从脚下的土地而来,从普通老百姓中来。

犹记得以前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记者:“有女不嫁记者郎,一年四季到处忙,偶尔一天回家转,带回一包脏衣裳。”说得虽然有点夸张,倒也颇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整天忙于采访的记者形象。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源头多了,新闻素材多样化了,却诞生了一批“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他们或坐在办公室中,或周旋于会海中,把采访当作例行公事,走马观花,高高在上,就是不愿沉到下面去,走到基层中。由于脚下没有“接地气”,写出来的东西自然缺乏灵气,要么冗长空洞、言之无物,要么刻板生硬、缺乏活力。读起来提不起劲,品起来没有味道。

在采访设施越来越先进、采访手段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记者仍然“浮在上面”就更让人想不通了。新闻的源头在基层,在群众和日常生活中,不一头扎下去,脚踏实地听民生、写民意,而是依然走上层、泡会议,靠新闻通稿“吃饭”,干的是新闻发言人的活,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岂不是成了笑谈?

“走转改”,与其说是上头的倡议,不如说是新闻人发自内心的诉求,是媒体永恒的课题。记者走出高楼大厦,跳出文山会海,脚踩大地,倾听民声,同百姓“唠嗑”,才能体会他们的冷暖诉求,才会有新闻写作的激情,才会用鲜活的语言,讲出百姓想说的话。这样的稿件才不会“假大空”,才有可读性。

只有走基层,才能蹲下身子贴近群众发现真相;只有转作风,才能转变“等安排、靠活动、要材料”的不良习气;只有改文风,才会写出百姓爱看耐看的优秀作品。一句话,作为新闻从业者,要“下得去、蹲得住、接地气”,才会写得实,写得活,写得深。

标签:底气 文风 城中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