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殴洲4作家参与“上海写作计划”

2011年09月20日 09:56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熙涵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为期两个月的“2011上海写作计划”日前在上海作协启动,第一场报告会以“东西方的未来”为题,由来自法国、英国、爱尔兰和瑞士的4位作家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谈峥,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趋同展开了对话。

作家使命是将地域和谱系融合于文字的真实

瑞士作家瑞麦·菲利普毕业于洛桑大学法国文学系和哲学系。他是法语在线文学评论网站remue.net的主创之一。谁都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曾是个成骨不全症患者,而文学则一度是他人生的“救世主”。

他说:“东西方的未来是怎样的?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会从地域政治或经济战略的角度作答;还有人会在人性、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和宗教里找到对未来满腹忧虑抑或满心欢悦的全部理由;还有的人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忙于那些无关乎人类福祉、只关乎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的工作。世界上永远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操心着世界的未来,另一种人只关心面包的价格。第一种人渴望看得更远,第二种人则满足于眼前之物。”

作为一名作家,瑞麦·菲利普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所有愤怒、急躁抑或喜悦、宽容的情绪都转变成了一种关注细节的特殊形式。无论我曾经有过什么样的选择、成功或失败,我为写作而生,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自己的命运,却从来不可能完全实现它。正是这份使命,决定了一个作家的思考、梦想、直觉;决定了他既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也不是某个城市的居民。我只是我父母的儿子,我妻子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一些人的兄弟、朋友、同事。地域、谱系都融合在文字的真实之中,和它们一块融合的,还有时间与空间。”

菲利普坦言,“如果不是先扪心自问我与语言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何谓文学这两个问题——语言让我看见了现实,文学给予了语言人情的面孔——我将难以回答我尊敬的中国东道主们今天所提的‘您预见的东方和西方的未来是怎样的’问题。这就是我的职业:直抒胸臆,忠于己心,爱期待爱之人,恶抗拒爱之人。世上仅有一个上帝,那就是人,无论东西方,我要为他倾其所有。”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泾渭分明的东西方

来自英国的作家欧莫勒·查特吉,则在爱神花园回忆起自己虽未亲眼目睹,但听闻的、来自爱丁堡艺术节上中国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和天鹅湖表演。他说,长久以来自己一直在思考,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泾渭分明的东方与西方?相比于地理上的一东一西,爱丁堡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点:东西方文化能互相吸收和转化,这个过程理应是一个双向的经历和思想的交流。这不像是翻山越岭的河流,从险峻的制高点汇入一片汪洋,而是五彩纷呈的调色盘,不同颜色慢慢地混合相融,得到的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新鲜生动的流光溢彩。

据悉,“上海写作计划”是为增进外国作家对上海和上海文学的了解、提高上海城市文化形象举办的文化活动,从2008年起每年一次。今年受邀的作家均在各自的小说、诗歌领域有所造诣。“驻市作家”将在上海生活两个月,并参与一系列与文学和写作有关的交流活动,第二场主题报告会将在10月中旬举行。

本报记者 陈熙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