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茅盾文学奖几个关键词

2011年08月21日 14:24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任东华

又到了茅盾文学奖的放榜时节,在我的印象中,这一届较往届来得平静一些。我猜测不外乎几种原因:一是文学评奖越来越“成熟”了,以往让人指责的地方得到了改进;一是关注者越来越理性了,知道任何评奖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遗憾是正常的,于是也就少了苛责之心;一是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厉害了,人们更关注社会转型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房价、教育和看病难等种种问题,再也不可能有过去的如火热情来关注文学评奖了。但平静归平静,作为号称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注定是不可能默默无闻的,各种质疑与争议照样纷至沓来。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茅盾文学奖每届所评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遇到的话题却惊人的相似,稍作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几个话题几乎成了每届评奖都绕不过去的“坎”———

公正性

公正性是任何评奖的生命力所在。应该说,茅盾文学奖无论哪方面都是很注意这个问题的,但每届茅奖评选围绕着这个问题也争论得最厉害。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作为操办者,觉得自己做得很公正,问心无愧;社会上却纷纷质疑评奖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被权力垄断。还有一些媒体不时曝出所谓的“黑幕”,更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茅奖的评奖有严格的程序设置,这种设置是以公正为目标的,而且,作为一种集体行为,个人是很难左右评奖结果的。媒体曝光的请客、送礼、打招呼等行为即使有的话,也很难产生什么作用,许多怀疑主要是来自于人们对评奖程序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误会。今年第八届评奖加大了评奖信息的公开力度,评委增加到61人,许多人透过网络见证了评奖的全过程,所以质疑就少了。

然而,事实上对评委的选择就掺杂了权力的影响。假如换一批评委,也许评选出来的作品就是另外一种结果。因此,这种公平主要体现为体制内的公平。并且,评奖只能是平衡的结果,每个评委的欣赏口味不同,艺术观和价值观各异,找出一部能够得到所有的人完全肯定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因此,公正性是相对、有限的,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如评选对象的广泛性、评选标准的统一性、读书班和评委会的公正无私、评选结果被普遍认为代表了同类型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等等。

最优秀

茅盾文学奖明确表示要奖励评奖期间出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但对于什么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最优秀有一些什么具体的指标,等等,却没有定论,而且在后来的评奖中还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当然也就引发了对获奖作品的质疑。

许多人试图对最优秀作出中肯的解释,如巴金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要在内容上写出美好的感情与形象,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巴金的理解有道理,但又过于简单,也不便操作。《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对最优秀进行了规范,即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

但在评奖过程中,评委们的见仁见智则是最重要的。不过,我觉得雷达说的好:茅盾文学奖要与时俱进,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要使评奖具有权威性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必须要坚持长远的审美眼光,甚至可以拉开一定距离来评价作品,避免迎合现实中的某些东西并体现出对人类理想的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一定要看作品有没有深沉的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特别要看有没有体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根基。要看作品在艺术上有没有大的创新,在人物刻画、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有没有独特的东西。长篇小说是一种规模较大的体裁,所以有必要考虑它是否表现了一个民族心灵发展的历史,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就是灵魂的历史。正因为如此,最优秀包括了许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言能尽的。每届评奖,只能看评委们对评选年度之内作品的有限把握了。因此,我们也不能用经典的眼光来苛求获奖作品,那毕竟是由时间来检验的,有一些可以成为经典,有一些则不能。

文学史价值

既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最优秀”的,进入文学史应该也是天经地义。然而,翻看近些年来有影响的当代文学史,却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很多文学史都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置一词,学者王又平还非常忧虑地说:“茅盾文学奖评了四届,现在到了第五届,前面两届有点让人感到有亲和力,到了第三届让人有点疏远它,第四届就让人有点反感。华师刚修订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上、下)这套教材,基本上是按‘主旋律’的意识写的,对第一、二届的获奖作品除了《东方》全谈到了,到了第三届,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根本没提,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只提了一句话;第四届除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外都没有提。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标题上一部也没有提及,长篇小说只有《九月寓言》和《马桥词典》在标题上提到;而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五十年》则根本没有提到这些作品。这样下去很危险,茅盾文学奖已不能进入大学学术传播渠道,使该奖成了作协一个与文学无关的话题。这样的评奖就有可能走向难以为文学界大多数人士及广大读者认同的圈子化。”这些话大约是1999年说的,至今仍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

不过,评委胡平在《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一文中说到,评委们是以高度的文学史标准(即集体认为最好的作品)为参照来进行评选工作的。当然,文学史的标准不一样,对对象的选择也会有不同。这几部著作不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并不意味着获奖作品就真的不行了。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宣布结果了,希望这不是某些人的狂欢,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胜利。第八届茅奖参选作品确实代表了评选年度内创作的水平,但缺少《白鹿原》、《尘埃落定》一类的作品。就我个人觉得,张炜《你在高原》、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蒋子龙《农民帝国》可能更适合当下的评奖规则,但其他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对也是值得尊敬的优秀之作!

任东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