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以小人物悲欢展现当下精神现实

2011年08月20日 07:4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姜小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报讯(记者 姜小玲)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和潜力的学者型作家格非昨天下午出现在上海书展,与读者分享了小说《春尽江南》的创作体会,这位曾在上海生活了20年的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称此行是“回到了故乡”。

《春尽江南》是格非的长篇新作、也是他呕心沥血15年,深入思考并描写100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格非说,写完《欲望的旗帜》后,就很想写一部能把中国近现代历史放进去的作品,当时设想通过地方志的结构来写作,到图书馆找了很多地方志来看,做了大概四五本笔记。但后来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自己根本完成不了,慢慢地产生了分成三部来写的构思。其中,《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新推出的《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通过小人物的悲欢,展现了一个时代,也写出了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格非用“非常痛苦”来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为了写作,他多次回老家,也访问了很多人,这些人物以及其所经历的都是他不曾了解的。格非认为,评价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方法,而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因此他赋予小说很多任务。在小说中他在把“我”分散到很多人物的身上,希望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的人来表达。“我希望读者在看《春尽江南》的时候,能够从作品里面找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灵魂,当然读者也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找到我的看法。”

格非初涉文坛时,曾与余华、苏童并称为“先锋文学三驾马车”,但这次的“三部曲”是非常传统、偏现实的作品。对此,格非表示,自己一直尝试做一些探索,但希望这种探索是更加内在的东西。因为这个三部曲是一个系列,必须尊重三部曲本身结构上的要求,但是并不表明自己的小说以后就是这样,还是会在文体上做一些尝试。

身为大学教师,常有人请格非开书单。格非坦言不太喜欢推荐书目,“我觉得阅读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相遇的过程。其实,文学最早的功能就是寻找知音。每个人通过阅读,把自己的经历投射进去,建立自己的阅读。我的阅读当然有我的经验,我不希望用我的经验来影响其他人,阅读的世界是开放的。”

标签:悲欢 格非 小人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