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于若木说:"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在这方面,陈云堪称楷模。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71号,是一处老房子,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陈云从1949年进北京,直到1979年一直住在这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房子要大修,陈云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后来,后勤部门考虑到房内墙皮脱落很多,有的走道和楼梯上铺得很窄的地毯已磨得很光,走在上面都感到有点滑,因此又提出要大修房子。陈云仍不同意,说:"不影响我办公,不要修。"结果又未修成。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他的办公室南墙被震裂有一米多长、2厘米宽的裂缝。后勤部门请北京市房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整个楼房进行了检查,发现经过这次地震,楼房的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后勤部门提出把楼拆掉,在原址上建新楼。陈云还是不同意,说:"这虽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这样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老百姓会骂的,那样我们会脱离群众,影响不好。"因此老楼没有拆,当然也没有建新楼。
在陈云的坚持下,连续三次修房未果,然而,房子毕竟太旧了,已不适合居住了,经过再三动员,陈云于1979年搬到中南海居住。北长街71号大修后,改作他用。
刚搬进中南海的房子,陈云就明确地要求,房子不要再花钱重新装修,就按原样住。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客厅的窗帘太破旧了,就趁他出差的时候换了条新的,谁知陈云回来看到后,立即要求把窗帘换回来。此后,直到他去世,房子旧貌如昨。
陈云平时都是穿布衣、布鞋。他有两套毛料中山制服。一套深蓝色是1952年到前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另一套深灰色是1954年他出国到越南时,也是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这两套中山服是他的礼服,只是在每年的"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过后就脱下,仍穿上他的布衣、布鞋。后来,这两套毛料中山服穿旧了,胳膊下面及膝盖等部位磨得很薄。夫人于若木同志和工作人员商量,想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毛料中山服,陈云不同意,他说:"补一补还可以穿,不要做新的。"
最后,还是利用他到上海出差的机会,把毛料中山服和毛衣带给上海的洗染店和工厂的老师傅织补。当工人们得知这是陈云的衣服后,连声感叹:"真没想到,陈云同志在生活上是这样艰苦朴素!"
每次吃完饭,他的碗内不留一粒米,盘底的剩汤也要喝掉。出差到外地时,当地要请客或要给他做些好菜吃,他都婉言谢绝。所以,专给他做饭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家常菜,我也提高不了技术!"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人治家的至上境界。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
34年后的1983年2月13日,癸亥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78岁的陈云惦记着革命烈士的后人,他专门把几位革命烈士子女叫到中南海自己家中,一起欢度春节,期间他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今天是春节。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的父亲(注指瞿秋白、蔡和森、罗亦农、赵世炎、张太雷、郭亮和刘伯坚等革命烈士。)就是我们党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所以,今天把你们请来,共度春节。
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间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肺腑之言,依然会湿润双眼,依然会唏嘘感叹,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后代的叮嘱,也凝聚着一位长者对后生晚辈的殷殷希望。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