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汉学家:对繁体字的信心从未动摇
2009年03月10日 09:47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多年以前便预言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会恢复为繁体字,并且这种信心从未动摇。

马悦然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曾有人认为中国的方块字不够“现代化”,并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汉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语言靠拢,但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各地方言千差万别,同一个词就可能有多个发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汉字,那么至少需要十几个拼音方案以适应广东话、闽南话那些方言,换句话讲,一个国家内会出现十几种语言,这与当年秦始皇“书同文”的做法相比,岂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所以,汉字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变。马悦然告诉记者,汉字从产生至今,结构一直是固定的,在秦汉之交有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小篆、隶书等汉字书写形式又先后出现,汉字最终走向成熟,并且直到简体字出现前,汉字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举例来说,明清时期的人读唐宋的文章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因为他们读、写的是同样的文字,可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并且原因未必是词句的晦涩,而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

繁体字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与简体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马悦然认为,很多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一直坚持使用繁体字,并不仅仅因为遵循传统,更主要的是在于繁体字更具美学意义。例如很多繁体字,能使人很容易地发现其或象形、或会意,从而去领略文字所传达的历史、文化韵味,可在相当多简体字中,人们已经找不到汉字所具有的那种美学信息了。

马悦然说,很多人反对繁体字的理由是认为繁体字难写、难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悦然当年教外国学生学汉语,是把繁体字、简体字同时教给他们的,这样的话,一名学生一学期大体上可以学500个左右的汉字,三年下来就可以掌握3000多个汉字,对于日常的听说读写而言,这些汉字已经足够了。比如《毛泽东全集》也只使用了2000多个汉字而已,还有《道德经》使用的汉字就更少。所以马悦然认为,学习繁体字其实很容易,而恢复繁体字也不难。

马悦然也承认,把在中国大陆使用了近五十年代的简体字改回繁体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考虑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汉字美学的表达,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展望汉字发展的未来,马悦然说,中国的方块字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在历史上,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方言庞杂的中国其实是被方块字统一在一起的,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繁体汉字就更加成熟、完善了,使其再复杂一些没有必要,但随意地简化其实也是违背汉字发展规律的,所以把简体字恢复为繁体字,就是在按照汉字发展的规律办事了。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