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博文:诺贝尔文学奖“一元化与多样性”
2009年02月18日 10:47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 原创 2009-02-16 15:15:06] 作者:孔庆东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34768552716411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具有异国情调的勒·克莱齐奥,龚古尔奖颁给了有法国和阿富汗双重国籍的阿提克·拉希米,雷诺多奖则颁给了原籍几内亚的莫内南波。从表面上看,西方文学界似乎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事实上,冷战结束后,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大奖越来越淡化所谓“文学本身的价值”,倾向性明显地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战略工具,被纳入了对东方国家“招降纳叛”的整体战略中。它们一会儿颁给这个国家,一会儿颁给那个国家,其本质都是颁给西方“统一战线”内部的人。用我们过去的话说就是“团结一大片,打击一小撮”。凡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在意识形态上一定倾向于西方主流社会。如果作品出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评委会更多地考虑文学本身的价值和传统文学理论的标准,但随着地域范围逐渐扩大,衡量标准更倾向于作品是否背叛本国的意识形态。因此,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权威性,早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这个文学“统一战线”奖,在操作上是非常巧妙的。一般每过几年会有一个众望所归的人获奖,中间则穿插了一些默默无闻、题材各异、但意识形态方面比较接近的作品,如同一套组合拳。虽然从局外的立场来看,这套“组合拳”里面文学之外的因素占了很大部分,但我们也需要从中学习和借鉴。毕竟文学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行为,而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年来,我们总是企图把文学与政治剥离开来,其实应该看到,虽然那些专门为政治目的创作的文学往往不是好文学,但文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好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会与政治结合起来。评奖者一般也都带有各自的意识形态眼光,这恰恰是常态,是可以理解的。

近一二十年,整个世界越走越窄。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人类赶进了一条叫做“全球化”的胡同,里面挂着“民主”、“自由”、“一人一票”等各式各样的牌子。多数人以为这是一条金光大道,可是2008年这里却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胡同走不通了,人们开始反省,结果发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反而越来越按照少数西方富豪的利益,朝着一元化的方向发展。

诺贝尔文学奖已有百年历史,在操作上非常有经验。它题材广泛,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而且不断变化。评委选出的获奖者在国籍上以西方为中心,同时又不断到一些与西方意识形态相左的“边缘地区”挖掘新的人才,但前提是作者对本国文化有着巨大的颠覆力。从表面上看,如今的诺贝尔奖比以前更加多元化,其实它是在一元的前提下做到了多样化,而这个“元”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相比之下,我们的主旋律作品有时不大让人民群众满意,主要是因为没有做到多样化,总是喜欢以歌颂型为主,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多数都具有批判色彩。这种批判恰好有助于它的意识形态,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总是讲一些灾难和坏事,但结局是光明的,出来一个英雄拯救了世界,这个英雄本身还是西方世界的产物。由此看来,西方不怕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进行批判,有时候是相当深刻的批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文学界好好学习。(稿件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孔庆东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