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文怀沙,经得住推敲的大师才是真大师!
2009年02月23日 09:05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师闹剧年年有,已成中国文化界的景观,2009年这起“大师门”事件尤其热闹,因为身陷其中的是之前形象接近完美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学者李辉带有“炮轰”性质的文章,从年龄、经历、学识三个层面,对文怀沙进行了“一个缺点也不放过”的质疑,在李辉看来,“国学大师”成了造假大师,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又一位大师的倒掉,几乎成为了现实。

李辉用如此劲爆的语言对大师外衣实施扒光动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且不说他违背了“为尊者讳”这一古训,有可能遭致道德上的指摘,仅从现代社会尊重个人隐私角度讲,万一某一质疑无根无据属于空穴来风的话,也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但网络时代对于“真相”一词的高度敏感,让李辉背后拥有了充足的支持力量,网络调查有高达92%的人“相信文怀沙造假”的比率,也不得不让文怀沙进行必要的回应。

古往今来,即便经住时间考验,成为举世公认的“真大师”们,也难说没有道德和行为上的瑕疵。经受舆论的拷问和自身反省带来的痛苦,并对人生和生命给出最诚实的自我评价,这也是很多大师必须经过的心灵道路。人们可以容忍坦然面对缺陷的大师,并且会将之升华为真性情,却极度反感大师进行自我包装和美化,这种行为更会加剧大众将偶像推倒的决心。

所以,从文怀沙的学生撰写辩护文章,到文怀沙的儿子替父亲回到质疑,再到文怀沙通过凤凰网发表声明,走的都是大而化之的路线——对于学生征询是否状告刊发李辉文章的媒体,文怀沙说,“不可以,也没意义,那正是人家希望的”,包括文怀沙所发声明的重点落脚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些都不能与李辉的“正面回答我的质疑”形成信息对称,大家看到的是回避和躲闪,而不是用事实回击“流言”信心和勇气。

李辉要求的“正面回答我的质疑”,在大师遍地的中国有着其现实意义。处在物质发达精神迷惘期的中国,在大师匮乏的时代,出于缓解内心焦虑的需求,人为地将一批批根本不具大师实力的文化人,捧到了“大师”大师的位置上,而深谙“大师”这枚印章在官方和民间的巨大通行价值的投机取巧者,也纷纷“被动的”、“退一步的”甚至“被逼无奈”地成为了大师。对于“伪大师”的打假,通常由知识界开始,往往这样的打假行为,还经常会被公众认为是文人之间的相轻,“伪大师”们也通常利用人们的尊敬和同情,继续为自己化妆抹粉,但假的终归是假的,头上罩着光环但却禁不起推敲的大师,如同被风化的泥雕,一触即碎。

民间有俗语说,“上得去下得来的才是大师”,意指大师不仅要在境界上高瞻远瞩,更要具备与民间对话的实用价值。作为衡量大师的一个标准,“经得住推敲”以后也要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大师的必备条件,当然,推敲范围不仅限李辉这次提出的“年龄、经历、学识”这三个层面,更要扩大到对大师的人格、品行和风范进行全面考量的高度。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