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泠一
本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迎来了光辉灿烂的华章。在笔者的印象中,如此隆重、热烈、壮观地弘扬国粹艺术,在近些年来也是罕见的。这表明,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已经被提上了国家层面的高度。
作为文化事业的观察者,笔者自然希望京剧这个世界艺术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能够永葆青春。同时,我们也都明白根深才能叶茂的道理。那么,目前京剧普及的群众基础如何呢?笔者曾经设想,京剧在社区和学校能否像国球——乒乓球那样得到普及?带着这个问题,我分别走访了上海的天平社区和天津的南开中学。
在天平社区,笔者遇到了已经从事京剧普及工作10多年的文教干部刘月兰。她认为京剧是有群众基础的,尽管上海的社区群众也喜爱越剧和沪剧,但京剧的号召力更强一些,尤其是在社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新上海人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如此。一些票友也开始以社团的形式坚持在民间普及和传承国粹艺术,天平社区最有名、历史最长的艺术社团就是“程迷之家”,旨在传播程(砚秋)派艺术风范。而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工作和生活都在这个社区,他也身体力行地在社区积极有效地普及京剧艺术。他曾经多次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边唱边讲,将京剧的奥妙逐一分解给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们。
然而,刘月兰也坦言了她的困惑——京剧老戏多、节奏较慢,如今是快节奏社会,年轻人文化消费的选择也丰富多彩,而新戏又很难让年长者全面接受。同时,应试教育也影响到了京剧进课堂的效果以及社区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联动。而社区文化中心今后打算和上海京昆艺术中心的普及部门合作,在白领中推广京剧艺术。据说,京剧脸谱、道具和服饰的多样性能够让白领得到“减压”;而白领文化领悟力强,其收入相对退休职工也要高一些,是京剧票友的潜在群体。笔者希望,他们的合作能够获得成功,同时也能为京剧普及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而在天津的南开中学,笔者发现艺术教育的氛围很浓,学生艺术社团本身也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南开中学已有106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话剧的发源地,也是京剧传承的重镇。在校长杨静武先生看来,不仅国粹完全可以得到传承,其他民族文化也能有效地得到传播,而艺术领域的教学相长既是快乐的青春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而笔者认为,从国民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待民族艺术普及和弘扬国粹文化,是一种陶行知式的教育家的眼光,希望这种眼光不要渐行渐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博士)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