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后,路怎么走
2010年12月25日 07:16 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翁思再

京剧申遗成功,是中国文化的光荣,是京剧的光荣。

世界上的古典舞台艺术,尽管品种繁多,样式各异,但大致可以划分为西方写实型和东方写意型两类,中国的京剧就是写意型舞台文化的代表。由写意型而派生出京剧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特点,使它的表现形式既简约凝练又绚丽多姿,历来为西方同行所惊叹。

戏曲艺术发端于唐朝,经历了元杂剧的南北曲、明清传奇的弋阳腔和昆曲,以及各地梆子和乱弹的阶段,然后由徽班发展到京剧,即如海绵吸水,集中前人之大成,发生了一个飞跃。京剧在语言上一方面保留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努力摆脱局限,兼收并蓄,优化组合,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艺术音韵体系。虚拟性程式化的抒情方式,集大成的技术资源,提供了展现身手的广阔平台,终于谱写出世界舞台艺术史上的灿烂篇章。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群众的文娱样式越来越多样化,加上电视的冲击等等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京剧开始逐步失去往日的辉煌。对此,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一项国策,为保护和振兴京剧做了许多实事。其中 “音配像”工程,趁那些可堪承前启后的中老年演员健在之际,不失时机地为后世留下数百份珍贵的传统戏艺术资料。一些电视台坚持设立戏曲的专用频道,让优秀的剧目和演员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京剧工作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上世纪 80年代,全国尚有200多个京剧团。可是据前几年的统计,京剧团只剩下几十个了。过去的京剧市场是所谓“铁打的剧场,流水的名角”,剧场班底制使得名角巡演和流动成本很低。京剧是一个看角儿的艺术,名角常看常新。而后来名角巡演必须整个剧团进行,成本大大提高,流动就越来越困难,以致失去了不少中小城市的京剧阵地。再有,如今许多新创剧目急功近利,获奖之后,往往要靠政策倾斜才能维持演出,否则就只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所幸我们已经发现相关问题,并着手院团体制改革,引导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调整文艺政绩观。

申遗成功以后怎么办?我认为应该理清思路,改变在贯彻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 “三并举”的过程中,重视新创而轻视继承的倾向,制定以保护为主的方针。记得在昆曲成功申遗之初,出现过一个口号叫做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结果搞出了一些与昆曲本体相距甚远的 “副产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道而驰,这个教训值得记取。

(作者为京剧学者)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翁思再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