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村 城市之魂与名城建设之根
2010年12月24日 03:41 成都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前 言 ]

伦敦向西,成都向东。

“成都东村”注定将翻开成都城市发展历史的新一页。今年,创意文化产业区规划一经公布,即成为年度地产大事件震动各界。保利集团和韩国SK集团逾250亿元巨资签约率先进驻。

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从成都千年古蜀文脉和文化流变,从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北、南、西、东的开发历程来看,时代机遇的巨大指针,再一次指向了成都东部新城41平方公里的热土。

面对“成都东村”即将带来的城市巨变和开发热潮,素有成都地产界“思想家”之称的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会长王晓白先生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近日,王晓白撰写了一篇关于“成都东村”及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的文章,文章纵横开阖、视野开阔、洞见深邃、观点新颖,就成都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规划的历史内涵、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机遇与不可回避的责任等内容深刻阐述、娓娓道来。文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问题的思考较有代表性。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王晓白——

成都地产奇人

胡华梅/文

在成都地产界,有这样一位堪称“地产常青树”的长者:人生阅历丰富,插过队、住过牛圈房,当过区房管局长、文联副主席等,敢说真话、待人诚恳、喜爱诗歌……他,就是四川省房协副会长、成都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会长、川大客座教授、成都金房集团董事长——王晓白。

王晓白,是被成都房产界称之为“业界奇人”的为数不多者之一。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其在业内外的形象却颇显高大。他与众不同的“奇”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对诚信与稳健的坚守

注重诚信与灵活经营、保持稳健与快速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却又是很难处理的两对矛盾,王晓白的观点是,当自己无能力二者兼顾之时,均舍弃后者。所以,18年来,金房集团既未象同时期的一些老企业那样功成身退、销声匿迹,也未能实现许多后起之秀的跳跃发展、突飞猛进,而是始终沿着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所以,无论市场多么“浮躁”,良知怎么“变化”,金房始终坚持对住户讲“良心”,对合作者讲“人品”。也正因如此,王晓白得到了住户的认可,金房的每个楼盘,他都敢亲临交房现场接待;同样,王晓白也得到了同行的信任,使他成为成都房产界第一个由业内无记名投票而选举产生的协会“会长”。

二是刻苦自学与思考的毅力

同行们都称赞王晓白是成都房产界的“思想家”,却很少人知道,他的智慧,来源于近半个世纪以来所一贯坚持的刻苦自学与虚心求教。业内的标杆企业老总几乎都收到过王晓白不耻下问的咨询电话,他家里26个大书柜中的近万册图书,都了解自己究竟是属于装点门面的“摆设”还是熬夜笔耕的“伴侣”。王晓白所写的系列著作《楼之思》、《楼之诗》、《楼之事》、《楼之史》的百万字出版计划,业已完成近半。先后任中国房协会长的两位建设部副部长都为王晓白的出书题了词,并赞誉他为“业界之光”。

三是酷爱地域文化的执着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王晓白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土地与文化。从1997年起,他就开始了对川西民居和城市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他率先在成都提出了“建现代川西民居”的理念,并带头在金房开发的众多小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还掀起了“炮轰欧陆风”的论战,为成都房产注意发扬地域特色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因如此,当成都“东村”的规划一出台,王晓白便兴奋不已,连夜为本报写了《“成都东村”与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一文。

“成都东村”与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

■ 王晓白

“北纬30度”

成都东村蕴含的文化脉络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会惊异地发现,世界的五大宗教都发源在北纬30度的两侧,世界最著名的大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度附近入海,而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海沟(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都在北纬30度附近。同时,古埃及的金字塔、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大量世界奇观,也都聚集在这一纬度线上或附近。所以,有人称北纬30度为地球的一条历史和文化的脉络,即“文脉”。正因如此,在研究成都古蜀文明、都江堰及天府之国等文化奇迹之时,许多专家也都是从成都恰好位于北纬30度来加以诠释的。

那么,成都是否也有类似于北纬30度线这类神奇的“文脉”呢?在对成都城市文化的长期学习与研究中,我正是带着这么一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认真的观察与探索。

翻开成都城区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纵贯南北的一条直线轴,它既是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成都市区现有的两个火车客站及市区内最宽阔的天府大道均在此条直线之上),同时又是城市政治、经济的一条中心轴线。近几百年向历代官衙集中地正府街和解放后的省、市领导机关及五块石、荷花池、城隍庙、骡马市、天府广场(含盐市口、春熙路商业区)等从古至今的重要商业口岸也都在这条轴线上及其周围。成都市著名的贯穿城市南北的人民路修建于1954—1962年,直至2002年才完成了大道的扩展与向南延伸,故有人把这条轴线称之为成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新兴之“龙脉”,而后起的“高新区”则可称之为当今它的“龙头”。

如果可以把由北至南的这一条轴线比喻为一条十分明亮耀眼的新兴的“巨龙”,那么,在成都城区西北向东南,还隐匿着另一条不易被人发现却历史更加悠久的“潜龙”。它,就是由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新兴的文教重点区域而共同形成的一条文化展示带。

从主城区地图上看,这条“潜龙”,起于城西北的“金沙遗址”,止于城东南的三圣花乡中新建的“绿轴公园”。在这条由城西北划向东南的斜线之上及两侧,聚集着金沙遗址、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武侯祠、华西坝、望江楼等成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国家AAAA级景区“三圣花乡”及西南财大、省委党校、成都体院、川大、川音、七中、川师大等省、市重要的学府。如果再将这条斜线放入全域成都的大地图,你还会发现,若将这条线向西北延伸,还可经郫县的古蜀文化遗址望丛祠直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圣地——都江堰。于是,主城区的这条历史文化脉络便与古蜀水文化的源头连成了一体。所以说,若我们将这条由都江堰、金沙遗址、草堂寺、青羊宫、武侯祠等数十个名胜和文化学府重地组成的景观带称之为成都城市的历史文化之“脉络”,应当是具有充分理由的。更重要的是,不久之前成都市政府又郑重决定开始在这条脉络的东端,建设一个面积达41平方公里、媲美伦敦西区的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成都东村”。这一战略的实施,恰恰又使这条“潜龙”有了一个高昂而巨大的“龙头”。

也许,有人会认为上述所列的一切都仅仅是巧合,但我却认为,与“北纬30度现象”相类似,在这些“巧合”之中,似乎又有着某种历史之必然。所以,我们有理由将这条由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脉络称之为成都的“文脉”。甚至可以说,“成都东村”的兴起,正是智慧的成都人民对历代祖先们所留下的“文脉”进行延续与发展之伟大创举。我们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文化“龙头”必将昂首而起,驾着文化产业之祥云,带动古老的蓉城向东南而腾飞。

成都东村

城市之魂与名城建设之根

城市的“文脉”既体现在历史街区、文化名胜和古建筑群所形成的文化展示带(或称之为“视线走廊”)上,更体现在寄寓其中的历史习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统称“城市精神”,或称“城市性格”)之中。如果说,可以将前者比喻为人之躯体,那么,后者则是人的血脉与灵魂。

要理清此问题,必弄懂“文脉”之概念。

“脉”的本义是血管,引申为象血管一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同一流域内各种水体构成的脉络相通的水流、水网,称之为“水脉”;沿着一定方向作线状延伸的多条山体,形成了脉络相通的山系,称之为“山脉”(我国古人又将“山脉”、“水脉”和“地脉”统称为“龙脉”)。人类作为大自然之子,它的诞生繁衍和城市的兴起与建设,也往往是依山傍水而发展的,所以,人类及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常常和所处的地域之山脉、水脉相近。成都的水脉流向是从位于西北部的都江堰奔向东南,这与我们所说的城市文脉展示带的方向也基本一致。

有关专家指出,所谓“文脉”,英语中为context,最早起源于语言学范畴,即: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也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后引申为人类文化的脉络(即文化的血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柯亨的解释为:文脉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从城市建设规划的角度看,“文脉”即历史文化的承启关系,“城市文脉”即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不同阶段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历史名胜、古代园林、文化建筑等,是展示城市文脉的表象,而由建筑形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所构成的城市人文精神(即“城市性格”)才是其深刻的内涵,也就是说,“文脉”乃城市之魂。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一个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所独有的“血脉”,并从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新的内涵,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脉”乃城市建设(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之根,这正是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文件中所指出的,“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根植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建筑学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东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也扎根和解释着成都的城市文脉。成都的城市文脉便是“东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最坚实的人文基础。因为作为古蜀都城的成都,其本身就是一片文化创意的沃土。常言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江洱其市,九桥带其流”的城市格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自然条件、“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的周边环境、“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的闲适生活,养成了成都人善于联想、勇于创新的天性。蜀文化专家谭继和先生称,“以好夸张、联想为特点的发散型思维是古蜀民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古蜀王鱼凫仙化"化民复出"的神话传说到汉四大赋家西蜀占三(成都占二);从“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到“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从想像到“天狗吃月”的郭沫若,到川剧鬼才魏明伦……都有一种富于激情、追求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蜀人精神状态上的一个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的重要文化特点。其实,这一特点早已记录在了《汉书》、《宋史》等文献中所作出的关于蜀人“文多于质”、“喜文而畏兵”、“好文刺讥”、“多斑采文章”、“好音乐,少愁苦”等评价之中。所以,当年汉武帝在读了成都才子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后,最感叹的是蜀人之文“飘飘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为此,我们可以无不自豪地说,要在西部建中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非我成都莫属!这也正是韩国SK集团成都市开发事业部南忠熙总裁所说的,“通过对中国27个城市的调研发现,成都最符合要求,成都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十分丰富,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因此最终决定携手成都,合作共赢”。德国著名画家奥尔巴赫曾经讲过:“惟有善于发掘的民族,才拥有文化的未来”。如今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启动的“成都东村”文化产业基地的战略规划, 是一场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发掘”。它不仅延续了成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根脉”,并将使古老的蓉城拥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未来。

成都东村

未来成都城市发展的巨大引擎

马克思说过,“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同样,一个高新科技的产业基地,一项大型城市配套设施也会成为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城市发展的火车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火车北站的建成,带来了成都北半城(当时也称“铁半城”)的率先繁荣;改革开放后,成都高新区软件园的动工,带来了天府新城的腾飞;随后,高新西区的兴起又带来了成都城西的崛起。我们可以预料,今天的“东村”之诞生,将必然使城市向东发展的步伐迅速加快,并带动成都向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迈出最坚实的一步。

回想当初,在位于成都城南的世纪城和地铁一号线立项之时,包括我在内的多数成都开发商,都未能充分估计到这一重大规划的巨大无比的城市引擎价值。曾几何时,沧海桑田,天府新城横空出世,区域气质脱颖而出,地价与房价以难以想像的速度骤增。而“成都东村”,则是一个基础更牢、起点更高、面积更大、目标更远的“示范区”。据有关方面预计,到2015年,东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超40亿元,税收贡献将达10亿元;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达到115亿元和25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这里必将后来居上,有望成为远远超过如今“人民南路延线”区域的“城中之城”。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上,中国保利集团和韩国SK集团率先与“成都东村”签订了总投资达254亿元的项目,这就意味着东村将呈现足以改变成都城市之气质的大型配套,并意味着将“东村”推向了国际舞台。

三年前,当金房集团拍下三圣绿轴公园旁的百亩土地之时,我曾开玩笑地对在中央音乐学院当钢琴教师的儿子说,“我公司要在这块地上修别墅,你以后回成都工作可以住一套”。没想到,他却说“不要说与欧美比,就是与京、沪相比,成都都只算是‘文化沙漠’”!这句玩笑话深深刺痛了我这个“老成都”的心。所以,当看到“东村”规划之时,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在“沙漠”中望见了“绿洲”,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大批可以与一线城市媲美的大型歌舞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电影院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金房集团的地块附近拔地而起……同时,我更看到了与这些大型配套所聚集的巨大人气与商气,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地产、商业服务地产及高品质居住区的巨大需求。

我想,作为已经错过了“天府新城”机遇的金房及许多同行,一定不会重蹈覆辙,再一次失去“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一定能与时俱进,与新兴的“东村”一起创造崭新的未来。

成都东村

提升成都房产水平的新台阶

“成都东村”的发展目标,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特征,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形态完美结合,融智能化和低碳环保理念,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韵味,充分展示创意设计的“城市中的城市”,建成“成都最好、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新城。

在上述目标之中,“文化产业与城市形态完美结合”、“智能化和低碳环保理念”、“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韵味”等指标,均向区域内的房地产项目提出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崭新要求。据我的理解,其核心内容至少有三:一是必须注意地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适应于文化产业基地的需要,体现出创意房产的"现代化";二是须注意体现“田园城市”的特质,在科技、节能、环保、生态上下功夫,体现出建筑品质的“低碳化”;三是须注意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延续,在继承中对“巴风蜀韵”加以创新,充分体现出地产的品位及建筑风格的“地域化”。

可以说,已在“成都东村”范围内拥有地块和项目的开发企业都是“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规划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东村”建设的“先行者”。能够亲自参与这样一座“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新城的建设,既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必要对自身项目的原有定位和设计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尽量避免因自己未能顺应潮流而在“成都东村”这张白纸上留下令人遗憾的败笔;更有必要研究一下城市文脉资源的宝贵价值,认真对照“东村”规划与文化创意精神,审视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城市风貌”,是否具有“文化韵味”,以防自己的产品成为割断城市文脉的“障碍物”。

“东村文化创意城本身就是个伟大的创意”!这是国内外许多规划设计专家对“成都东村”价值的高度评价。作为这一“伟大创意”的实践者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为“伟大”二字的书写,奉献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