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斌摄
核心观点
□如果只是不断在谋术文化、民粹文化、复古文化和地域文化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中华文化的推进,将不会有好处
□如果能够增加大道文化、理性文化、创新文化、整体文化的成分,那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为文化做“减法”的目的,就是让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位凸显出来,不要让它成为热闹喧嚣的文化闹剧,让我们最有生命质感的文化,走上新的道路
2010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时代关键词。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多元价值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和丰富。与此同时,各种文化现象鱼龙混杂,让人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12月22日,在全球华人世界中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做客本报“文化讲坛”,以《为中华文化做减法》为题,给现场观众和网友作了一场精彩演讲,并回答提问。
以下为演讲摘编。
——编 者
我一直在行走。前不久刚去了台湾、香港和澳门。走来走去有个很大的好处,能知道宏观层面上我们的文化犯了什么病。工业需要减排,身体需要减肥,心理需要减压,“减减减”,这个“减”已成为现实中一个重要命题。而过去我们只知道“加加加”。对于当代人来说,大量信息挤压着你,多种文化触碰着你,但文化有臃肿的部位,像脂肪一样,去掉它,生命力才更强悍。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大家还是感觉精神文化滞后?这说明其中有问题,要求我们对文化做点减法。做减法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重新解读的过程。
用减法清理文化思路
文化问题很复杂,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清理我们的文化思路,为文化做减法,非常必要。
做减法,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我曾这样定义“文化”: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集体人格,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国民性”。
写散文、诗歌,爱唱歌、跳舞,是文化吗?是,但还没有把制高点拎出来。我们讲的文化,更多侧重于建设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确定精神价值的高度。
做减法,要了解中华文化本性。“刚健有为”、“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都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些表现。好不好?当然好,但别国的民族也会说,我们的文化也有这个品质,只不过你们是用文言文讲出来罢了。有朋友从远方来你们很高兴,我们难道不高兴吗?
我总结一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有几个不同特性。
一是,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理想,礼仪也是文化的载体。礼仪在不识字的人当中,代代相传。
二是,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在世界很多民族文化中,人格的理想不一样。有的是绅士,有的是骑士,而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君子。2000多年来,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一直是评价人格的重要标准。
三是,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等同滑头哲学,而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农耕依赖四季,所以冷到极端,春天就来了;热到极端,秋风就起了。无论是《周易》,还是孔子,都告诉我们不要采取极端方式。这是作为我们民族命脉的方法论。
近30年来,我们中华文化有什么进步呢?衡量进步的重要标准,还是指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方面进步。
一是民生文化。过去往往注重阶级斗争或路线斗争,现在则把民生放在非常重要的层面。
二是多元文化。对于不熟悉的艺术作品,不熟悉的文化思维,现在的宽容度远远大于30年前。年纪大的人,看到年轻人的东西也宽容了,对海外民族的东西,我们甚至会带着很大的热情去面对。
三是生命文化。几次抗击大灾,我们建立了一种生命文化。我们现在不断提出“生命第一”,不断强调“抢救、抢救、抢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就可成为全中国关注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这三种文化,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精神价值。希望能够坚持!
用减法走出文化误区
由于分不清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什么是多余的脂肪,什么是强壮的肌肉,我们在文化领域内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我们的加减法也需要针对这种误区展开。
其一,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道文化,或曰大爱文化。
我曾经在大学生和高中生中作过调查,发现他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谋术文化。这相当不利——既对年轻人心理健康不利,也影响中华文化的外部形象。我在海外演讲的时候经常听外国听众问:我们很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就看你们的电视剧,看你们的书籍。但看来看去,觉得中国人太“厉害”了。这还算客气的说法。我常常解释,中国人真的不是这么“坏”。
我们祖先非常强调大道文化、大爱文化。成人之美是我们文化的亮点,谋术则是其反面。虽然谋术客观存在,但如果总在传播它,就容易让人误读。
其二,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
普通民众能够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这是中华文明一大进步。但也确实产生了“民粹”文化:即非理性地发表极端意见后,有更多不加分辨的人盲目跟随,造成一种隐性暴力。
落到艺术上,则是以收视率、排行榜作为最高标准。其实,现场观众齐声欢呼的、当成快感的东西,未必是文化。正如我的朋友梁晓声先生所说:文化不能把老百姓变傻。不管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告诉我们,美是对人的提升,而非现场的快感。如果我们长期局限于此的话,这种民粹主义一定会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文化,最后谁也没有判断力,谁也不会负责任。我们一起参与了,齐声喊打倒——这将带来灾难。
其三,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
我对传统文化非常尊崇,这从我的研究与写作经历可以看出。我想强调的是,热爱传统文化不等于盲目复古。如果一个民族的敏感点总在遥远的古代——一座古墓被挖掘,一个古人被叙述,一位古代皇帝的阴谋重新被读解,而对新的创造缺少敏感的话,这样的文化很难称为成功。
我们要找到古代文化的精、气、神,对它进行本质化提炼,让后代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令大家真正尊敬我们当今的创新,进而一起尊敬古人,这才非常重要。
其四,减少一些地域文化,增加一些整体文化。
走过国内很多地方,我发现不少地方感染了一个毛病,都在讲地域文化极其重要,甚至为此争执:这个古人是我们的,那个名家是我们的。如果地域文化再闹腾下去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笑话,最后就变成一个悲剧——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大家不清楚了,因为被分割了。
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唯一未被中断传承下来的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整体性。我们不管出生在哪个穷乡僻壤,只要有点知识就会知道,“天下兴亡”、“五湖四海”是怎么回事。歌德讲过一句话,人类凭自己的聪明划了很多界限,但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我觉得歌德讲得有道理。如果总是分割的话,这种“做”文化,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侵害。
我要说,如果你只是不断在谋术文化、民粹文化、复古文化和地域文化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对中华文化的推进,将不会有好处。而如果能够增加大道文化、理性文化、创新文化和整体文化的成分,那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最后,我还要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化。面向国内,面向海外,面向我们的后代,我们需要树立文化的尊严,建立文化的高贵,这就更需要传播好我们的文化。而为文化做“减法”的目的,就是让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位凸显出来,不要让它成为热闹喧嚣的文化闹剧。为文化减肥,就是为我们自己减压,让我们最有生命质感的文化,走上新的道路!
(本报记者吕绍刚整理)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