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家3小时激辩之后,终于有了共同语言:
两通汉碑是“空前的重大发现”,国宝中的国宝,作为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之无愧!
两碑均为记功碑;
出土地点可能就是汉代文翁石室遗址;
李君是个老文青,没有他,我们可能就读不到司马相如的妙文;
裴君是个仁厚官,对有罪之人轻罪赦免,以至于当时成都的监狱都是空的……
11月中旬,天府广场东御街出土了两块东汉晚期石碑(详见本报11月17日起系列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石碑记载了什么内容?提供了哪些“新鲜”的文献资料?昨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了首次专家讨论会。会上,专家将大小两碑分别命名为“元嘉二年裴君碑”和“阳嘉二年李君碑”。有专家提出,石碑出土地点可能就是汉代文翁石室遗址。而由于“李君碑”中的李君曾组织文人收集整理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散失的文章,因此其堪称成都文化史上的功臣!
现场
四大专家
现场PK3小时
昨日下午,川大考古系和历史系的四位老专家出现在位于十二桥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包括四川考古界泰斗级人物林向、秦汉考古专家宋治民、资深教授张勋燎以及古文字专家何崝。在现场,四位专家就各自最近对两块汉碑的研究作讨论,从碑文内容到碑文价值,甚至细到一个字的辩读。会议持续了3个多小时,其间既有共识,也有不同观点,堪称一场学术大PK。主持会议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毅表示,本次研讨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将对两碑进行进一步的释读。
老教授
当场赋诗一首
对于两通汉碑,几位专家无一例外地认为是“空前的重大发现”,国宝中的国宝,作为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之无愧。从事考古工作60年的老专家林向更是兴奋不已,现场赋诗一首:“泱泱中华兴古土,千载开出大成都。典蜀双碑陈良策,黎元砥定乃首途。文武不坠礼乐畅,网罟悬错忆鱼凫。移风返素玩好绝,更显天府美画图。”林向解释说,这首诗里的“典蜀”“黎元砥定”“文武不坠”等均引自双碑碑文,大意说成都有千年历史,而双碑刻了治蜀的良策,如安定黎民百姓、注重文功武治及礼乐、环保等。
揭秘
两汉碑上究竟刻了些什么?
李君碑:
没有他,就读不到司马相如
李君碑是为一个李姓太守立的碑,大意是描述“李君”在蜀郡期间对蜀郡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而其中最让成都人感谢的是,这位李太守还曾组织知识分子整理成都名人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的文章,以让其流传下来。碑文里是这样写的:“前有相如、严平、子云。后虽庶几,名灭不传。君乃发宾,撰其音攵文。 ”意思是说此前有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名扬天下的文人,后来慢慢地文章散失了,而李君发动一些门人来收集整理他们的文章。
裴君碑:
治蜀有道,成都监狱都是空的
宋治民认为,裴君碑的内容共有三段。即“裴君”是当时蜀郡的太守,其祖上是河东人,曾做过高官,后来其通过“举孝廉”出身进入仕途(选由孝廉),先做郎官,然后到定乡郡等四处当过太守,并带兵击退鲜卑(鬼方震悼)。到蜀郡任太守后,注重防备贪污腐败,并定立相关条例,约束自己对下属仁厚(约己惠下),甚至对鸟兽都有仁爱之心(网罟悬错),对有罪之人详加辨别,轻罪就赦免,以至于成都的监狱都是空的(囹圄虚旷)……而在裴君碑的背面,则是联袂立碑的人的姓名,共计104个人名。
来头
两碑与成都地区的学校有关系
那么,这两块碑到底是什么来头?从碑文内容来看,都是为裴君和李君两位太守立的记功碑,多是赞美之词。碑上文字说明李君碑曾在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六月下旬被洪水冲毁,裴君在修学校时进行了重刻和重立。“这两块碑与成都地区的学校有关系,出土地应该是学校遗址,甚至怀疑跟文翁石室有关。”
对于双碑何时被掩埋在地下,林向从碑上的一个细节作出了推测,“裴君碑正面下部有‘太子、弟子、旦’的字样,这明显是唐楷,应是后来刻上去的。”林向开玩笑说:“如果不是出土时民工刻上去的,那就说明两碑埋藏的上限不早于唐代。”
价值
多个方面印证:绝对镇馆之宝
专家们认为,两碑至少涉及到几个价值和研究方向。
文教史 该碑出土地以前应为学校,碑文内容涉及到办学,因此对成都的办学历史有研究价值,同时也证明当时成都就是一个大都会。
政治史 由于东汉时太守在史书中多未立传,裴君和李君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全名,但对成都在东汉时期的政治史研究将起到直接作用。
水文史 碑中明确提到本初元年六月下旬成都发生洪水,因此,对成都考古中涉及到洪水的相关研究将找到解释。
思想史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墨家、法家等学说就被贬抑甚至消失,但碑文中提到李君“同心齐鲁,诱进儒墨”,就是说李君将儒墨两家的学说相提并论,显然当时墨家学说仍然被人们推广接受,这对之前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思想史就提出了改写的可能。
争议
为何有碑盖?
林向认为,只有“阙”才有碑盖,这两个碑有碑盖可能是因为多次冲毁,为了进行保护而加上去的。
为何没碑穿?
何崝表示,一般汉碑都有碑穿,即在上端有一个圆洞。“在墓碑和庙碑中,圆洞是作为拴马之用的,而两碑可能因为立在学校,所以没有拴马的洞。”对此,林向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碑穿”是为了下棺材用的,而不是拴马,两碑之所以没有洞还需进一步研究。
两太守这么好?
宋治民认为,碑身上文中虽然多为赞美之词,但其基本事实是存在的,即记录两太守的功德。但林向却认为,也许裴君和李君并不是有这么好,而只是当时知识分子立碑表达一个愿望。
成都晚报记者 杨方毅 摄影 刘晋川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