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发生不愉快或不顺利的事,我们常会说自己很“倒霉”。从字面来看,“霉”是不好的现象,把“霉”“倒”掉应该是好事啊,但为什么人们要用此词来表示不好的现象呢?
原来“倒霉”本写作“倒楣”。“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末年。明朝是一个很重视科举取士的朝代,许多知识分子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依靠科举考试。
考生一旦被录取,对于整个家族来说就是很荣耀的事,因此自隋唐推行科举以来,一旦乡试中了,考生们便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杆上高高地挂一面写着“捷”字的大旗,以此表示自家的荣耀。如果京试中了,还要另竖一面黄色旗子,隆重庆祝一下。但如没考中则会把原先的旗杆放倒,称之为“倒楣”。
为何称为“倒楣”呢?“楣”有三个意思:“①屋檐口椽端的横板;②门框上的横木,也叫门楣;③房屋的横梁,即二梁。”在这三个意思中,横梁的意思出现得较早,在《尔雅》中“楣”就是横梁的意思。横梁是一个房子中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支撑整个房屋的作用。而且在很多人的心里觉得横梁倒下是很不吉利的,所以现在很多农村在房子上梁时仍要专门请人挑个日子,和挑婚嫁的日子一样慎重,可见“楣”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在古代,门楣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权贵的标志。即便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仍然不能随意装饰门楣。即使是做官的人在门楣的装饰上也有各自的等级。所以人们渐渐就用门楣来代表门第、门庭。如“光耀门楣”即是光大门庭的意思。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如果不能中举,则意味着不能做官,因此也就不能光耀整个家族,这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无疑是不幸的事。举子们考前在家竖起的那根旗杆,就像是支撑屋子的横梁一样,旗杆倒下,就如同家里的横梁掉下来一样,因此人们就把旗杆倒掉称为“倒楣”。
在封建时代科举失败是经常发生的事,所以“倒楣”一词也被人们大量地运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倒楣”逐渐由具体的词义泛化为抽象的意思,人们发生的各类不顺利或不好的事都用“倒楣”来指称。
“倒楣”为何变成“倒霉”呢?把“楣”写成“霉”首先可能是这两个词的读音相同。古人在写作的时候用同音代替的现象是很多的。“霉”是物品因受潮生霉菌而变色变质,当然是不好的现象,所以就常用“霉”来代替“楣”。
还有就是在人们居住环境发生大变化的今天,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以前木质结构的房子,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里,就没有门框上的横木或屋子的横梁什么的了。而东西发霉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因此人们很容易把“霉”和同样表示不好现象的“倒楣”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今天人们大都用“倒霉”而不用“倒楣”的原因。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