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开辟中美文化合作的新境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中美两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回顾”、“文学遗产与创造性”、“视觉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表演艺术比较观”以及“中美文化关系的未来展望”等多个论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开幕式上说,中美两国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之间开始交往的历史已有190多年。今天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包括美国电影等在内的多种文化产品已经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吉姆·利奇说,19世纪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曾经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一天全世界的诗人都聚集在一起,将他们充满不同个性的诗歌汇聚在一起,用他们的诗为世界带来和平。而中国的先贤孔子认为,如果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世界的和平、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彼此的交流。
与会学者认为,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而是交流与理解这些价值观。如何在东西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背景下,构造良性互动的交流范式,是中美两国文化学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著名作家莫言说,只要是好的文学,好的小说,作品里面必有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存在。作为一个作家,希望外国的读者能够从我们作品里读到我们在艺术方面的创新和发现。著名学者刘梦溪指出,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国与国、区域与区域、民族与民族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正如《易经》上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贾磊磊研究员指出,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来缩小和弥合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对立与冲突,是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期待仅仅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国家之间的文化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来解决。
全球化一方面使世界趋近于“同”,使世界越来越相似;另一方面,又使世界趋近于“异”,使文化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大。中美文化交流在促进相互理解、包容和融合的同时,也将是一种涵盖不同特殊价值和共同需求的普遍价值逐渐生成的过程。正如美国人文基金会主席吉姆·利奇在闭幕式上指出:“本世纪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是中美关系。如果其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可以期许就是可能的和平和繁荣时代。就中美关系而言,存在一个黄金法则:‘想要别人怎样对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在儒家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可能想要美国人更加遵奉孔子学说,而美国人则想要中国人更了解杰佛逊的思想。我们需要扩大对双方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开展‘双边对话’的目的。”
(责任编辑:厉振羽)
1013|||13460521|||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综述:殊途共进 百虑同心|||2010年12月13日08:25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