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传承与发展论坛举行,专家呼吁——
京剧申遗成功之后该如何发展?日前,在京剧发展与传承论坛上孙毓敏、傅瑾、解玺璋等京剧界专家学者、戏剧评论家聚集一堂,探讨京剧未来的发展之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重视旧有的传统才是京剧继承和发展的重点。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认为,京剧被列入非遗名录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京剧界要做好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如此才能符合世界的期待。“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傅瑾认为,对新剧目创作的过分关注,政府越来越多的资助主要流向新剧目创作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家们传承京剧的热情与保护机制的建立。
戏剧评论家周传家则认为要传承必须要保持一份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传统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不可超越,有如巍峨高耸的殿堂,总会令人心存敬畏地回眸。妄想摆脱传统进行创造,无异于想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上天。”他提倡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切忌把京剧遗产看成僵死的木乃伊,要坚持其原创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
既是京剧演员又是理论家的孙萍呼吁京剧界要守住“家底”,“我们对传统的家底仍然没有摸清;老艺术家人在艺在,人亡艺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年轻演员能演擅演的传统剧目数量仍然在逐代减少,目前戏曲院校表演专业从中专到研究生毕业的总课时量只和‘文革’前中专的总课时量相等。”她提出,前门广和楼历史上曾经长期作为富连成社科班的驻演之地,能否将其建设成若干个小剧场,作为长期展演包括京剧、昆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窗口,这也是“活态保护”的手段之一。
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刘彦君在论坛上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依然风靡世界,证明了一个“剧种戏目的流行性并不取决于其本身新旧程度,而是取决于其经典程度。”他相信,京剧完全可以凭借古老的面貌,经典的技艺重新崛起。本报记者 牛春梅 RJ189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