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仔/供图
熟悉清代、民国武侠小说的读者会发现,书中的大侠很多都使用“弹弓”,发射泥丸。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种怪异的武器呢?其实,这与清代武器管制有关。
清入关后,以少驭众,特别重视安全,在很多城市采取分区居住的办法,比如老北京汉人非功不得住内城,成都等省会也有“满城”。此外,尽收天下之兵,比如弓箭,严禁私人制造,由皇家集中匠人设立“宫作”,垄断其原料及生产,以后规模扩大,搬出宫廷,安置在东四弓箭大院。
清代制弓艺人必须是满人,原材料由皇家统一调拨,别看一张弓,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弓的弹力源于弓臂,是用竹、水牛角、牛筋贴在一起做成的,学名叫“筋角木反曲弓”,单有竹子,弹力不够,最多射40-50米,而贴上牛角能射70-80米。水牛角必须是极长的,牛筋则是牛脊背的大筋,先晾到9成干,再用湿毛巾裹住,放到石碾子下压一个上午,牛筋散开后,再把油刮下去,2斤牛筋只能出1两,普通的弓要铺3层,合4两筋。一般人以为弓弦是有弹性的,其实不对,弓弦弹性大,对箭的稳定性有影响,所以尽可能要使用弹性小的材料,传统弓弦多用丝线。
传统制弓最大问题是失败率高,即使是最好的师傅,也只有50%的成功把握。为保证原材料能重复使用,过去制弓都用鱼鳔胶,它的优势是遇热后自动融化,即使历经百年,也可以轻易将牛角从竹胎上剥离下来。
由于垄断生产,到清末期,全国只有北京艺人能掌握此项技艺。然而,弓为兵器之王,练武必从练弓开始,它可以长力气、增准头、提高柔韧度。标准弓是违禁品,所以武侠们只好练弹弓,弹弓力量略差,只能射泥丸,杀伤力大大下降。
因过度管制造成的技艺流失,在清代并非一例,比如马球,唐代传入中国,历代是骑兵训练的必修课目,明代北京城还有很多马球场,但清政府为防止民间反抗力量,严禁私人养马,康熙十年后,政策才渐渐宽松,但马球运动受此重挫,基本绝迹。
表面上看,将弓箭制造与生产集中起来,有利于匠人间技艺交流,在短时期内,会提高整体制作水平,但从长期看,封闭体系导致信息无法流动,体制僵化凝固,只能因袭前人,这就扼杀了传统工艺的创造力,不仅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其自身生存也变得艰难。
清康熙时,戴梓通过研究西方武器,发明了原始的机关枪,却被长期搁置,最终失传,而弓箭生产一直延续到清代灭亡前。而生产出来的箭堆放在故宫中,解放后清理出宫时,用大卡车竟运了半个月。造成巨大社会浪费之外,随着清代的灭亡,弓箭艺人难以谋生,制作技艺几乎失传,目前,它作为国家级非遗,真正掌握其制作技艺的,寥寥无几。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体育志》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