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剧”“减压戏”难撑话剧一片天
2010年11月30日 07:04 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讯 (记者 李峥)上周末,由田沁鑫导演、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四世同堂》在东方艺术中心演 “火”了:一部上世纪初写就的小说,数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又被搬上舞台成了四个多小时的话剧,却一票难求、座无虚席,观众看得屏气凝神,甚至在谢幕时爆发了十多次的集体掌声。

《四世同堂》给观众带来了精神震撼,亦让人们惊讶于话剧舞台爆发出的能量。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石俊在观剧后也表示深受感染:“这是真正有历史厚度的作品,是有大追求的大气的作品;而如今在上海,话剧舞台上不是讨好观众的献媚,就是故作姿态的玩弄深刻,像这样的作品几乎已经很罕见了。 ”

鲜有“减压戏”一票难求

不知为何,上海的话剧市场一直给人一种“远离深刻”的印象。有话剧制作人解释:“我们现在主要做减压剧、爆笑剧,是因为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他们不想为舞台上的现实主义所累,不想在下班后再走进剧场动脑子。 ”

事实是否如此?据调查,在申城各个剧院的话剧演出里,能保持一票难求的没有一部是所谓的减压戏。据东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和《四世同堂》一样掀起如此观剧热潮的只有赖声川的《宝岛一村》。地处闵行区的上海城市剧院,今年话剧演出只有闹剧《乱套了》和陈佩斯的《阳台》是真正“坐满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年内演出票售罄的有曹禺原著的话剧《雷雨》,拿过托尼奖的《怀疑》《12个人》《侦察》这样的翻译剧,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剧也是演一轮卖光一轮,“但观众并不是迷信经典老戏。像原创的现实主义题材戏《1977》和《大哥》,在演出的时候也十分火爆。只是,《大哥》光本子就磨了3年。现在能这样做的戏太少了”。

改编匠“改”出快餐横行

如今,一票难求、震撼人心的优秀话剧并不是市场主流,多数剧作都是被“改编”出的快餐话剧。仅今年,舞台上活跃的不仅有杜拉拉、钱多多、乔莉、米娅等书中的女白领,还有《幽灵客栈》《全家福》《地产浮华背后》等各式畅销小说,亦不缺曾在银幕荧屏上演得火热的《蜗居》《甜蜜蜜》,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也纷纷跳上舞台……

不少制作方人士以为,有了已经出名的底本,自然有了成功的捷径,所以他们戏称这个时代不需要剧作家,只需要编剧匠。但细察之下却不难发现,先后在书市热卖的“杜拉拉”和“乔莉”,上了舞台却显出后继乏力,更不乏一些职场剧演一票就 “石沉海底”。有不少观众对此表示出审美疲劳:“全都是一个纯真奋斗的菜鸟与上司玩暧昧,从而顺利晋升,结果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就没有一点新鲜的? ”此话道出了话剧类型剧的危机:大批量的改编制作,竟让话剧里出现了 “人物概念化、情节公式化”的现象,这已和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背道而驰。

创作“原点”内容太贫瘠

同样是改编,同样选取了当代最流行的文本,为何当年能有《雷雨》《茶馆》《关汉卿》,今日却鲜有佳作问世?石俊认为:“话剧与文学联姻向来是一桩美事,但是今天跟话剧联姻的却大多是没有文学精神的空形式,当然难以产生独立的戏剧精神。 ”

当然,根据网络小说、畅销小说和影视作品改编的话剧仍有市场,如何念作品便曾一跃成为沪上知名的 “票房蜜糖”,何念的粉丝对此解释是:“我们作为大城市里普通的上班族,自然希望看到真正‘三贴近’的作品,何念戏剧对于现代生活的幽默智慧,我们太需要了。 ”

“说到底,还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原创话剧太少了,”石俊说,“现在上海原创话剧中至少有70%以上都是委约作品,有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的作品估计一年里连两三部都没有。所以,别看如今的话剧演出市场这么红火,创作原点都在资本而不在内容;相比观众需求的话剧精神,它们都还显得太贫瘠。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峥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