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本为什么迷人?
2010年11月28日 04:07 信息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开明国语课本》重印版封面

由叶圣陶主编并撰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最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重印本卖断市,同期重印的系列老课本在网上收获一致好评,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喜欢,大人也喜欢",由此引发了新的一轮对现行语文教材的重新审视……

重新认识老课本

其实,这套70多年前的老课本,并不是今年才重新翻印,也并不是刚刚卖断市的。那为什么现在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呢?这或许与目前人们对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不满情绪的日渐升高有关。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建国之后,它消失了70多年,经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的编辑陈宁宁的搜罗整理,于2005年影印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的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和魏冰心等编的1930年版《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组成了三套六册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丛书。说起来,这次重印距离现在也有四五年了。

重印之后,这些老课本在网络上默默升温,由于印数不多,卖到2007年就已经基本断货。之后,一些文化名人和教育界人士开始在博客等处推荐这些书,其中,以邓康延发表在《读库》1001期上的《老课本》影响较大。

邓康延的文章里写道:“2007年,我去云南腾冲拍摄一部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在那里的旧市场,偶然发现几册泛黄的民国年间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新国文’以及‘新修身’。其中一本末尾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十一年三月一四一七版;另一本扉页印着: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

在这篇文章里,邓康延选登了大量“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书页,又在旁边附注诗化的语言加以解读,比如在第一册第八课简简单单的“天地日月”旁,他写道:“那些如日如月的象形汉字,那些天广地阔的意象,尽在启蒙时分。古人称,盘古一斧劈开混沌,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沉为地,天地由此分开。读书升腾着清气。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他高度评价这些老课本,一方面是认为编著者"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蔡元培、张元济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另一方面是认为老课本“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这也是同时期那一批老课本的共同特点:大师躬身编著,内容纯真充满意趣,不刻意拔高,却将教育的实质柔和地灌输到学生的心底。“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还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开明国语课本》的开篇中,既是教育家又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叶圣陶这样总结自己的编写体会。儿童文学,不一定就是童话,课本里的涓滴文字,都朴实自然,来自生活——“绿衣天使上门来,送来小小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你想是什么?说来给我听。”调皮童趣,充满想象;“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先种菜,后种花。’”最简单的道理,朴素地打动人心。

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这样干净质朴贴近儿童的文字,不说教,不板面孔,孩子自然喜欢。除了课本内容的浅显易懂,大师丰子恺的亲笔插画,也让这本教材显得更与众不同。手写的毛笔字,配上构图简单却对生活观察细致的漫画,清新质朴,让人看了心生安静。不但让孩子一看就能自然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延悠长,连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归宿于“课外读物”?

但是不是民国老课本就一定全面胜过甚至取代现行语文课本呢?也不尽然。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编纂出版小学课本,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思想庞杂的时代,必然有大量的老课本携带了一些如今看来不合时宜的内容,比如民国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民国初等小学用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虽然当年影响也颇大,而且前不久也有部分页面被网友贴在了网上,但似乎并没有像前面所述的那三套书那样火爆。这套书除了基本的识字教育,还包括孔子、孟母等传统思想故事,雨、雹、煤、炭等自然知识,还有一些诸如菜圃、烹饪等看似很“居家”的内容,而且也称得上图文并茂,但是,它的文字内容使用的并非白话文,而是浅易文言文,也许这是阻止它在今天重新扩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吧。

网上同时期的老课本还有一些,也有一些网友带着怀旧的心情整理出建国后各个年代的语文老课本来,有人在当当网售罄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后留言:“看来看去,越是非功利性的教材,越能博得孩子喜欢,今天看来仍然毫不失色。”而更多的同时期课本,则似乎只引起了网友们的好奇与收藏的兴趣。

在随机访谈中,年轻的父母们很现实地表示“与现在距离太远了,写做工种田、放羊采菱的生活,现在的城市小孩没有体验,写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孩子们也不太能感动。”“同样是灌输和教化,不如灌输孩子一些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高考升学的方式不改,教学大纲不改,课本就不可能改。”因此,即使许多媒体和文化界人士呼吁“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从老课本中吸取营养”,即使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肯定这些老教材的重要价值,但大部分家长在喜爱之余,也只是选择把这些老课本作为课外读物来补充。

质疑现行课本

建国后,语文教材经历过数次大规模修改,现行多个版本。对于现行的中小学课本,人们的质疑从来就不少。从课文内容的真实性,到对经典篇目的篡改阉割,到插画配图的千人一面……《收获》杂志社副主编、作家叶开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开始于两年前。2009年,他为《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开设了一个“语文之痛”专栏,写了十二篇文章,都是七八千字以上的长文,之后又一直在博客等阵地发表文章,声讨小学语文教材。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从教育理念开始,就大错特错了。”“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赤裸裸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绝大多数课文都不署作者名字,大多数还遭到了低劣的窜改乃至篡改。”乃至“教材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具体体现,我对教材的不信任,代表了我对整个教育制度的质疑。”10月12日、13日,叶开博客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他们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此外,这个团队还总结了民间对中国各版本语文课文内容真实性的质疑,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篇目的年代不符,《长城砖》、《斑羚飞渡》等篇目违背常识等。

目前,民间团体“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在编写一套小学读本,现在这套可能被叫做“智慧树果子”丛书的小学生读本已经基本完工。“一套6本,每本都在5万字以内,是我们约了一些有能力的作者自己写的,作者有大学老师,也有媒体从业者,内容涉及世界起源、公民素质、经济常识、少儿心理等,用父子对话等方式,创设了很多具体情境,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有趣的方式,讲一些他们应该懂得的道理。”团队中的语文教师郭初阳这样表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