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
鲁迅故乡的骄傲
鲁迅的故乡绍兴因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之一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的举行被人们瞩目,走上红地毯的获奖作家们成为各路媒体聚焦的对象,他们中既有方方、苏童、关仁山、李鸣生这些人们熟悉的知名作家,也有乔叶、鲁敏、李骏虎、陆春祥等新锐作家的新面孔。
无论新老作家,对文学的挚爱与坚守是一致的。正如方方所说:“作家持续的写作是靠实力、靠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自己的坚持不懈就因为想写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期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如果一个读者对我说:‘你写的作品曾经感动了我’,我真的会觉得很幸福。”乔叶说:“能成为优秀作家是此生的梦想和努力方向,现在的读者都是火眼金睛、眼明心亮,而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加优秀。”六卷本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在该奖揭晓后短短的十几天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到了前来参加颁奖典礼的人们手中。颁奖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在绍兴举行,各个门类的评委专家对获奖作品做了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剖析。
针对本届鲁迅文学奖引发的争议,中篇小说奖评委雷达表示,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是正常的,这说明大家的思想比以前活跃了。文学本来就是在争议声中发展的事业,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优秀之作,作家获奖源于他们的实力和自信。报告文学奖评委李朝全认为,应该读获奖作品来说话,不要只针对人不针对作品。
评委们认为,获奖作品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个性鲜明,立足时代,体察人性。评奖既是对作品,也是对作家创作的评判;既肯定了多年坚持创作并取得不小成就的作家,也发现、推出了新锐作家。
雷达认为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是这次获奖的最大黑马,因为作者的打工者身份,作品直面中国的现实,作者身临其境,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获奖的5部中篇小说代表了近3年来我国中篇小说创作的水平,直面现实,直面人心。吴克敬的《手铐上的蓝花花》写出陕北女子跌宕的人生际遇,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表现奶奶的一生,语言绵密,叙述非常有魅力。李骏虎的《前面就是麦季》表现普通农民的命运,描绘出一幅温情的风俗画。方方的《琴断口》关于生死、人生、爱情的思考给人很大启发。
短篇小说奖评委牛玉秋认为此次获奖的短篇小说都具有温暖和谐的基调,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全面体现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鲁敏的《伴宴》表现一位心性高洁的乐手在面对市场经济中金钱的诱惑时艰难的价值选择。盛琼的《老弟的盛宴》描写一个盲人克服自己天生的残疾,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放生羊》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表现了一位藏族老人在放生羊身上寄托对亡妻的思念与回忆。作者对汉语掌握不熟练,使语言在稚拙中别具特色。苏童的《茨菰》借助一名乡村女孩到城市“逃婚”的故事展开追述,细节真实,笔调鲜活。陆颖墨的《海军往事》深沉中闪射着理想的光芒。
诗歌奖评委郁葱认为此次获奖作品艺术含量相对较高,刘立云的《烤蓝》具有刚硬的柔软,把军人、军队、战争用火焰般的词语表达出来,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为当下疲软的诗歌注入刚硬。车延高的《向往温暖》以多变的风格寻求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体悟的诗意表达。李琦的诗歌在宁静从容中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傅天琳的诗歌对人性的观察于亲切真实中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雷平阳的诗结实深沉。
散文杂文奖评委张洁认为散文类获奖作品代表了当前散文创作的主要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包括了宏大叙事和个人日常叙事,体裁上既有短制也有长篇。陆春祥的杂文作品《病了的字母》“中药温补”的方式,不同于过去人们观念中杂文“匕首投枪”的方式,反映了杂文求变的尝试。王宗仁的《藏地兵书》将青藏高原上兵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本人在青藏高原当兵多年,70多岁仍然每年上高原采风。熊育群的《路上的祖先》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笔墨,展现中华各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与历史。郑彦英的《风行水上》书写乡土风物,生活气息浓郁,写得非常灵巧,具有哲理意味和幽默意味。《王干随笔选》以学者深邃睿智的智性思考与作家独具慧眼的艺术体验,凝结成优美篇章。
报告文学奖评委李朝全认为,此次报告文学评奖不但评选了纪实性、新闻性强的作品,也非常重视从历史题材入手有新发现的作品,倡导“大报告文学”的概念。在创作手法上,获奖作家大都采用第一手资料,强调亲历感、在场感,注重彰显人物鲜明个性,作品语言富于特色。在题材上既有重大现实题材,如反映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也有关注普通人命运的作品,如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全景式再现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壮阔图景,将战争融入民族史、军事史、情感史去抒写。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描述了在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中,若干普通当事者的曲折遭际。
理论评论奖评委何向阳认为,此次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责任有所担当的精神气质,也体现了作者们务实的作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在场性,视野开阔,具有跨界的特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