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中欧文化对话的一大主题:城市与文化多样性。实际上,欧洲文化与中华文明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大城市交流、汇集,就是这个主题的直接体现。
与会代表围绕“城市与文化多样性”,大致探讨以下内容:一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城市规划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及就中欧可以合作的城市文化项目展开合作。
一、认识城市文化多样性价值与意义
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会中欧专家学者达成共识。
“文化的多样性既是对以往文化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期望和愿景。”中国著名民俗学者刘魁立提出,人们应从非物质遗产的特征共享性和本真性看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共享性是不同社区、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共同传承的统一文化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共享性并不导致文化的趋同。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认为,文化空间是表达艺术时代思想的特定符号系统,这种城市文化空间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产物,因此,没有全球化也就没有城市多样性和地域性。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认为,城市品牌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核心竞争力有三性,一是差异性,二是不可替代性,三是可延展性。也就是城市如果有魅力,一定要有差异,不可替代,也就是要具有文化个性。
卢森堡学者杨霞客认同韩生的观点。他认为,城市要具有创新性,这不仅仅包括城市的设计、城市的基建、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有特色的城市,这中间必然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考量与警惕“千城一面”
与会者认为,“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会熔铸全新的文化样式。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模糊和变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强调,当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城市建筑趋同化,“千城一面”,而一些地方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渐渐消失等。
这些问题也为匈牙利学者咖博·纳所关注。他说,城市化的进程是无法改变的,城市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也正困扰着城市中的人们。尤其当人们从农村进城之后,本来在农村地区有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技术消失了。
为什么多元文化命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命题至今谈了百余年,但困惑着人类面临的困境似乎越来越多?与会者各抒己见。
咖博·纳建议,首先人们在设计各个城市不同风格的时候,应当包含着文化考量。第二通过在中国和欧洲的年轻人当中建立两个团体来讨论相关的城市问题。还可以有多样形式,比如拍纪录片,或者开展动漫交流活动,也可以指定几个中国城市和欧洲“文化之都”开展兄弟城市的交流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周诗岩说,眼下人们需要更好地思考:文化的多样性是否可以由某种体制或机制制作出来,文化原创性的动力究竟由何而来?
上海戏剧学院王意明博士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保护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创造性来自民间,应该给民众的情感诉求以及表达方式提供渠道,包括民工、农民、草根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途径。
视觉艺术家胡项成认为,中国的文明和乡村文化联系非常紧密,要从乡村切入文化创建,他的团队开展了一个乡村小镇文化重建的项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研究员刘托认为,全球化给中国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全球化话语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中国城市地域文化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城市的形态趋同。对城市文化的物质空间应该进行全面的整体的保护,既包括城市机理、城市风貌、历史建筑等物质形态的保护,还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艺术表达方式等内在层面的保护。
三、探寻城市文化建设之路
不同文化之间对照,不仅可以更了解对方,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英国创意权威专家查尔斯·兰德瑞、德国专家鲁斯·安格尔柯等希望中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汲取欧美国家的教训,不能一开始就建筑优先,造出很多很复杂但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中国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新建、扩建、改建,有必要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对城市的定位、文化内涵、城市功能、人际交往方式、娱乐休闲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创意设计。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基于中国当代转型期的这种历史时段,中国应该也可以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树立典型、树立典范。
专家建议,借鉴欧洲的“文化之都”这种评选活动,可以针对中国某个典型城市案例或某种类型的城市进行实践性的调研、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就此搭建城市文化建设的平台,这种平台是可供研究和可供操作的平台,可谓之为城市建设的文化之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