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之际
文化产业专刊编辑部
今天,在历经32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后,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日渐明晰。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轮廓”不仅指向城市的规模、越来越高的大厦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更指向一种气度和内在的气质。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上,人们发现,塑造一个城市气度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GDP等冰冷的数字,而是柔软的、如水的文化。
如此,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10月或者11月,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博会)都会如约而至:在北京最美的季节,一个以文化为名义的盛会在京城的各个角落铺展,将文化的种子深植于人们和这座城市的中间。
或许是个巧合,2006年不仅是第一届文博会的举办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而11月17日开幕的第五届北京文博会,恰又赶在了这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以及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
5年的时间里,北京经过了奥运的洗礼,不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同样引人注目,这两点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北京文博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显得格外清晰,这与刚刚闭幕的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恰好相呼应、相契合。
5年的时间里,以北京文博会为引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是两位数,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文化领域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多元化投资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路标。
5年的时间里,以首都为支点,北京文博会以其权威性和吸引力在全国会展经济格局中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不仅是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也是国际关注的热点。本届文博会上,一个由中国有关研究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共同发起的世界多样性文化论坛将诞生,这标志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将为北京文博会注入新的动力,也为北京文博会在“十二五”时期的演进留下了想象空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