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做桥梁 连接世界文化长河
2010年10月28日 10:03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交响乐中运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器,描述大河边人们欢唱起舞等生动的场景。

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的外籍演员都以中文来演唱全曲。

孩子们与艺术家交流。

“迟到的观众请在门外等候,待幕间休息时方可入场。”《大河之歌》合唱交响音乐会的开场提示让部分迟到的观众只能一门之隔地倾听演出的第一首曲子《沃尔塔瓦河》。幕间,观众有秩序地进场就座,期待着欣赏这场在中山音乐堂举行,由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携手北京新雅空气乐团献上的壮丽秀美的“大河之歌”。

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尼克·史密斯表示:演出呈现的三组不同风格表现湍急流水的乐曲,灵感源自欧洲《沃尔塔瓦河》、南美《里约大河之歌》和中国《黄河大合唱》。东西方文化伴随三支来自不同国度的大河之歌,蜿蜒汇流于这场音乐会中。

《保卫黄河》两度响彻礼堂

第一首曲子《沃尔塔瓦河》属纯乐队演奏,在尼克的指挥下,乐队演奏得绘声绘色,沃尔塔瓦河如画的风景全貌,仿佛在一闭眼之间尽收眼底。第二首曲子《里约大河之歌》中有一段难度极高的钢琴独奏,通过钢琴家William Hancox的演绎,河流流淌的各种节奏舒缓有致地展开,就连有观众想要咳嗽也用衣服捂着,不忍打扰音乐在礼堂中的漫延。合唱部分时而缓慢时而轻快,即使听不懂歌词,也能感受音乐中的情绪表达,无需翻译,也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压轴曲目《黄河大合唱》由一段朗诵拉开。演出前,尼克表示:“每次接触《黄河大合唱》都有进一步理解,发现音乐上新的东西。我期待演出中乐团成员们的感受、快乐都能送达观众。音乐不用理解太专业,但是可以从动听程度让耳朵引导脑袋思考。”

《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极具感染力,中国乐器琵琶、三弦与西洋乐器的配合,国人民族情感与外国人演唱的独特形式,男女声独唱、男声对唱、朗诵配乐的穿插,使得演出高潮迭起。一曲《保卫黄河》唱得台上台下激情澎湃,激昂响亮的和声引得台下观众随声附和。压轴曲目结束,观众持续的掌声使得尼克再次返场,他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我们再唱一遍《保卫黄河》,这次你们跟我们一起唱。”《保卫黄河》再次唱响,观众的和声与掌声从始至终一直响彻音乐堂,演出在真正意义的全体大合唱中圆满结束。

来自美国、在演出中演唱男高音部分的谭嘉煦在采访中谈道:“唱《黄河大合唱》时,总是很有激情,它的感情表达很多样,有愤怒、感慨、温暖、向往,曲子很能带动人的感情。”他又现场唱起了“乌云啊,遮满天……”这一段曲子,音谱上手写的歌词清晰可见,有的还标注了拼音。

孩子触摸音乐真实形象

演出前的彩排特意安排了家长带孩子观摩的环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比乐团成员还提前到达彩排现场,尼克还利用彩排间隙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解了河流这个主题在乐曲中的表达。尼克说:“今天我们音乐会的题目是大河,演出从一开始长笛一点一点的水声,到小提琴演奏,河渐渐伸展,一滴一滴形成一条河,慢慢地流淌的旋律就出来了。”每提到一种乐器,尼克总是形象地模拟出那一段音乐,“滴答滴答嗒嗒嗒”,乐曲中表现的“河流穿过丛林和草地,流经农场,那里正在举办一场婚礼,美人鱼在河上起舞”的情境宛如眼前的图画般真实。

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董事兼队员罗卫华说:“彩排间隙我们会带着孩子们上舞台看看大提琴到底有多大,鼓在什么地方,如果站在舞台上表演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建立他们一些真实的音乐经验。”孩子们有秩序地走上舞台感受各种乐器独特的魅力,或者看乐队成员现场演奏,或者亲手摸摸乐器、敲敲鼓。罗卫华指着小号对身后的孩子们说:“这是小号。”一名小女孩随即回答:“我知道!”

据介绍,作为音乐教育家,尼克积极投身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十年来坚持训练北京市少年宫管乐队,带领该乐队参加了2005年荷兰凯尔克拉德世界管乐大赛并摘得金牌。1997年至今,他带领乐团每年坚持推出儿童题材专场音乐会,并为弱势儿童提供公开排练。尼克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点上交流一种语言做不到的事情,教会孩子们如何很单纯地表达自己。”

在现场观看彩排的小女孩果果的妈妈说:“带孩子来是想让她在6岁以前广泛地接触音乐,音乐不仅仅通过旋律来判断优劣,我想让孩子对音乐不只停留在大众意义的了解。”同时她也表示让孩子学习音乐并不是指望她能成为音乐家,“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以后会让女儿学习钢琴。”

志愿者精神支撑乐团走过十年光景

据罗卫华介绍,合唱团都靠志愿者在工作,志愿者是不拿钱的,也不是全职的,演出季来了之后工作压力很大。尼克也表示,合唱团组成很广泛,有航空公司老板、学生、舞蹈学院老师、家庭主妇、职业女性,之前还有外交官。“他们平时生活很忙,现在固定模式就是每年3场大型演出,一场小型演出。”

谭嘉煦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加入合唱团的信息,通过考试进入了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合唱团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是在一个公司负责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的排练时间都是晚上和周末,大家演出前两个月聚在一起都非常珍惜这些排练机会。”谭嘉煦说,来到合唱团让他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我们会经常去唱歌、聚餐、爬山,感觉音乐就在生活中,每次演出过的曲子都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唱起。”

来自英国的保罗·艾尔顿在合唱团中担任男高音,如今在澳大利亚工作的他,因为月底要出差到北京,向老板说明参加合唱团的情况后,特许提前几个星期到北京准备,使原本只有5天的北京之旅延长了。保罗说:“有幸三次在中国高级的音乐堂演出,跟很好的指挥、乐队同台演出,让我印象深刻。要是以后没有出差的机会,机票价格便宜我还是会继续过来参加音乐会。”

2002年成立至今,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团队能够坚持近10年之久,其中的磨合与付出可想而知。他们也遇到过周六演出,周三还没有出节目单的情况,然后晚上排练完大家就在电脑前集思广益,赶在星期四早上把节目单做出来。罗卫华说:“这个合唱团有一种精神,总会有人把没完成的工作接起来,没有抱怨是不可能的,但大家还是会继续往前走。一件事情能坚持10年,完全靠有限的经费、票房,就是为了音乐,挺不容易的。”

尼克称带领这个乐团是让他特别自豪的事,“成员没有下班的概念,都专心把乐团做好。”他自信地表示,国际节日合唱团绝对是中国最好,乃至亚洲最好的合唱团。

音乐交流点亮世界文化共通舞台

“有经验的指挥”、“有内容的指挥”、“懂得用音乐沟通”、“各种时期和风格的乐曲通吃”是乐团成员说起尼克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评价。尼克说:“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的选择,我不能没了它。音乐家的工作就是要让乐谱活过来。”

想了解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尼克在1991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已经快20年了。尼克说他非常喜欢中国严良堃的指挥,并用了两个“非常喜欢”来形容《黄河大合唱》。问及他如何向外国团员们解释《黄河大合唱》时,他表示,中国团员会主动给外国团员讲解中国歌曲的含义,真正做成一种国际交流,而且这样的排练和演出过后,团队会更加团结。尼克说:“‘黄河’必须唱,我认为它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大型合唱歌曲。我的工作就是做个桥梁,把乐团和观众连在一起,他们唱得倍儿过瘾,观众听得也起劲。”

谭嘉煦表示,中西方音乐交流需要多沟通,从音乐的互动开始。他举例说,冼星海在法国巴黎学习,但在《黄河大合唱》里用到的琵琶和三弦,非常中国。“通过这种音乐交流的形式,可以让中国人了解西方音乐,通过合唱中国的曲子,也可以让住在中国的西方人,不论是听众还是歌者,了解中国的音乐风格和音乐传统。”谭嘉煦兴奋地说,在《黄河大合唱》里,他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琵琶还有三弦弹奏。

罗卫华介绍,乐团最初的成员大部分是在京的外国人,因为喜爱音乐,一拍即合。到现在为止,乐团里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例已经是1:1了。“这也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目标,希望最终这是一个活跃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性乐团,而不是外国乐团。”这既是乐团的成长,也是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深入。近年来,不仅在音乐方面,舞蹈、摄影、杂技等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世界文化日益走向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分享,立体丰满的世界文化瑰宝、锦绣迷人的中国文化长廊,在交流互动中撒向更广袤的土地。就像国际节日合唱团的外国队员高唱《黄河大合唱》,中国队员演绎《里约大河之歌》一样,人们对音乐的追求永无止境,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也应细水长流,枝繁叶茂。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尼克摸着肚子笑称这叫“啤酒肚”,他俨然成了一个“中国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