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卫:关注大众,艺术当做大众的知音
2010年10月13日 09:33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电影不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也不是几个人的诗歌唱答。电影是大众艺术,是以电影院为传播媒介的精神产品,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到电影院里去看,无疑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票房是标准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每年都有许多很好的电影因为投资和运作的种种原因,并没有获得很高的票房成绩,但它们依旧是好电影,只是需要在更长的时间里,用更多的方式寻找知音,在后人的电影史上,它们的位置也不会低于高票房的电影。

创作者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多的观众呢?首先,艺术先要成为观众的知音。文艺创作要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要想知道什么是“大众需求”和“大众关切”,就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生活不应简单理解为创作者遇到一个不熟悉的题材后下去采访,或者到互联网上搜索查询,而是真正了解人生,关心现实,关爱他人,思考和发现生活的真理。其次,创作者要找到被更多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越难懂并非越艺术,越复杂并非越深刻,电影要想赢得更多的观众,就不能固守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孤芳自赏、自说自话,也不必故作高深。思想的深刻与独特,艺术的高级与丰富,都应尽力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现,这应是观众对电影的期待。

电影在满足广大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思想。我们提供给大众的精神产品是否洁净、健康、积极、温暖,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环境的质量,关系到大众的思想和心灵的健康。一部电影在商业上越成功,它的观众就越多,社会影响力就越大,它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弘扬真善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创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一部电影成为精品的首要条件。创作者只有树立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才能在商业与艺术、个人与大众、主流与边缘之间做出更清晰的选择。

精品不一定都是重大题材和事件,也可以以小见大,寓教于乐;精品不一定都出自大师名家,也能来自民间,推出新人;精品不一定都是正剧,宏大叙事,也可以是悲剧或者喜剧。但精品一定是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有时代精神现实意义;既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又能对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既能在中国代表当代,又能在当代代表中国的好作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