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华:中华文化"走出去" 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
2010年09月30日 09:49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9月16日至12月7日,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陆续在瑞士境内18座城市展开,以巴塞尔为中心,辐射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等瑞士著名城市,并将延伸至德国、奥地利等国。这是继中法文化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之后,文化部利用海外高知名度的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又一新亮点。

日前,记者就中华文化“走出去”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

文化走出去

需要“先快稳”

记者:您如何评价文化“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少华:我想用三句话简单来做概括。

第一,文化要先行。文化在打造国家软实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强大并不意味着一定伟大,只有文化同时繁荣发达,才堪称伟大。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但在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现象。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我认为,只有建立并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关系,才能巩固各领域良好合作关系;外国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更有效地与中国合作。

第二,文化要快行。中国文化与世界交往的速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在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工作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不断改进、加以保障。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对外文化工作机制,初步有效地整合了“走出去”的资源和力量,使得中华文化大踏步、大手笔地“走出去”。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也正加快步伐,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文化产业合作日益加强,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成为国家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要稳行。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走稳”是为了“走好”,要把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告诉世界,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和谐声音。

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必然使得中国人以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来期许自己的国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从另一方面讲,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与他国文化友好交流,相互借鉴,不断交融的过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

“两条腿”走路

三个“化”发展

记者: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至今,呈现怎样的特点?

赵少华:一是呈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二是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三是“两条腿”走出去,即文化交流与贸易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

记者:“十一五”期间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存在哪些差距?

赵少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格局初步形成。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作、交流和贸易并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新格局。特别是,以市场化、商业化为标志的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积极进展。演艺、出版、影视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不断扩大。文化贸易经营单位在逐渐做强做大,并已开始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崭露头角。

——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去年以来,我们建立了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全国地方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机制和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及文化中心负责人年会机制,以及文化部推动直属文化机构“走出去”的工作机制,有效加强了中央各部门、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合作。

——渠道更加通畅。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更加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各地也已与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与148个国家的458个民间团体和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此外,我国在海外已建成9个文化中心,并与11个国家签署了建立文化中心的协定、备忘录或声明。

——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影响更广。我国近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年均总数与人次均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题的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工作。“欢乐春节”、“相约北京”、“非洲文化聚焦”、“亚洲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国际性文化节庆、赛事和展会品牌不断涌现,成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也应看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我们的期许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出于不同目的、针对中国的各种误解、扭曲甚至妖魔化中国发展的舆论此起彼伏,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形势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传播、扩大文化贸易,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沟通心灵、加深理解、传播友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表达我们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建设一个美好和谐世界的愿望与主张。

提升软实力

需要硬指标

记者:对于未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哪些设想和愿景?

赵少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说,提升文化软实力,一定要确定硬指标,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实现。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对外文化工作,重点将放在以下一些方面: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改进对外文化工作方式;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强化文化外交功能,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地区和国家举办重大对外文化活动系;扩大文化贸易,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民间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科学、常态地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信息。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源共享等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来。

我们的愿景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得以较快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关系更加紧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中国所倡导的坚持文化多样性、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努力能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认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