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华珍藏的“白毛女系列”。
本报记者 朱磊摄
大箱子里珍藏着何泽华数十年的心血。
本报记者 朱磊摄
何泽华表演皮影戏“夫妻观灯”。
本报记者 朱磊摄
阅读提示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但是今天,皮影戏的各大派别全部面临着行将消逝的局面。
今年1月2日,一家专门收藏和保存皖南皮影戏文物及作品的民间皮影戏博物馆在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开放。馆长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他用多年积蓄约70万元建了这家“皖南皮影博物馆”,收藏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的皮影万余件。
开馆快2个月了,这家博物馆现在怎么样了,它能否守卫渐渐消逝的皮影“精灵”?日前,记者走近了何泽华——一位酷爱皮影的普通农民。
“我们先来说说拯救”
安徽宣城市水东老街,入口处100米,便是何泽华的“皖南皮影博物馆”。三层小楼,一二层作为展出,三层用来生活。这里,就是20多年来何泽华一直为那十几箱皮影寻找的那个“家”。每天,何泽华平均要接待50多名游客。
何泽华的祖辈,大都是皮影艺人,到何泽华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从小耳濡目染,20岁时,他已能灵活地操纵那跃动的“精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皮影戏日渐式微。表演者老化严重,后继无人;唱本老化,时间冗长,跟不上时代节奏;观众群体老化,年轻人缺乏兴趣……摆在何泽华面前的种种现实,让他心情沉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安徽乡间的60多个“挑担子”(表演团往往挑着道具下乡演出,四人便能组成一个团),如今仅剩下3个。何泽华组建的“皖南皮影戏剧团”,现在演员只剩4人,最年轻的也已经60多岁!
每年,何泽华都不得不送走几位皮影老艺人,这让他时常想起大伯父临终时的话:“传到你手里,你千万别让他丢了!”
“5到10年之内,皖南皮影戏将面临消亡的危险,人们恐怕只能从录像中回忆这份传统的美好了。”何泽华说。
很多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对方第一个问题总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传承和繁荣皮影艺术,为国家作贡献吗?”
“这次,我们先不谈传承和发扬,先来说说拯救好不好?”何泽华淡淡地笑道。
“这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
收藏皮影和手抄本,就是留住了皮影的魂,哪怕现在社会渐渐将皮影淡忘,但也许总有一天,会有人想到它、喜欢它,这样收藏就有意义了,也算对得起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这是何泽华心里最简单的想法。
从1989年开始,何泽华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类皮影作品。收藏的酸甜苦辣,何泽华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1999年,何泽华听说在广德县有一位唱皮影的80岁老人,已经唱不动了,手上有很多皮影和本子,何泽华兴冲冲地跑去想看看,却被老人生硬地拒绝了。“这可是我的命啊,你一个外人,怎么能看!”
“皮影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对于老艺人来说,就是命连着命,卖掉吃饭的行当,就相当于命没了。”何泽华也是皮影人,他太理解老人的心了。
但何泽华不死心,他打听到老人喜欢杯中物,就拎上四瓶好酒再次拜访,从不喝酒的他陪着老人将四瓶酒全灌了下去。趁着酒兴,老人打开了皮影箱,让何泽华过了把眼瘾,可刚一提出收购,老人脸色一变,啪地关上了箱子。
第三次拜访,老人已经躺在了病床上,看着何泽华,老人说:“千万别让这东西没有了。”这一次,老人不仅仅将所有的皮影给了何泽华,更将自己珍藏的13个手抄本全部送给了他。不久后,老人便走了。
2001年的一天下午,何泽华骑着自行车在宁国的山里收皮影,半路上车胎爆了,何泽华扛着自行车在山里跑,多花了6个小时,就着山泉和野果子愣是找到了要找的皮影师傅。
看着何泽华狼狈不堪的样子,皮影师傅着实感动,用最便宜的价格把皮影卖给了他。何泽华怕他反悔,自行车也不要了,扛着100多斤的大箱子,径直走回了家。就这样,何泽华“毁”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换来1万多件“有生命的”皮影。
“你这是玩物丧志!”2001年,何泽华放弃了优厚的打工待遇,全身心地进行皮影收藏和制作,家人气得破口大骂。但是何泽华明白,时间对他来说才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他怕来不及。
“我们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坚持住”
2006年,一位不速之客让何泽华喜出望外。
国内著名雕塑家、中华皮影艺术院院长赵树同找到了何泽华家,看着几大箱子皮影,赵树同震惊了,彻夜难眠。那一次,赵树同在何泽华家呆了三天,两人聊得最多的,便是如何保存这些藏品,如何让古老的皖南皮影戏发扬光大。
临走时,何泽华跟赵树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赵老师,您是在为国家作贡献,我只是在为祖宗挣面子!”
赵树同握着何泽华的手,一字一句地说 :“不,小何,我们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坚持住!”
2010年,为祝贺博物馆开张,赵树同题下一行字:拯救瑰宝。
但是,要挽救一门艺术,靠个人的力量谈何容易。这几年,何泽华全职干收藏,经常入不敷出,只能靠制作皮影出售来填补。
争取政府支持,争取民间力量的投入,才能让皖南皮影戏重新找到生命,何泽华对于皮影戏的未来,看得很清楚。这些年来,他先后为“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民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等征集皖南皮影文物七千多件。他还给中国皮影博物馆捐出一套珍贵的清代晚期大件皖南皮影文物。“为这些好东西找一个更适合的家,不仅仅能让自己人看到,还能让外国人看到。”
要扩大皮影的影响,就要让观众亲眼目睹皮影的魅力。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着老艺人走上舞台。
2007年1月27日,何泽华受邀在中山大学举办《何泽华个人安徽皮影精品展》。当晚,他带领皖南皮影戏剧团演出了《卖锦货》、《杨宗保过二郎关》、《杨延昭破幽州》三场传统皮影戏,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人山人海。
演出后,几位老艺人兴奋异常,“小何,我们从没来过广州,从没见过大学,从没有过这么多学生来看表演,我们死了都值了。你说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吗?”
“能,守住你们、守住皮影,就一定能看到。”何泽华一把抱住老艺人们,激动地说。
现在,何泽华正忙着排新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从3月23日开始,何泽华和他的“皖南皮影戏剧团”将成为送文化下乡的“主力军”。为此,团里的老演员们兴奋不已,几天时间编写出了四个新本子,道具由何泽华亲手制作。
虽然忙,但是何泽华心里却难掩喜悦,“对于皮影、对于皮影表演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可以上台演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