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大年三十看春晚,是老百姓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不过,今年的“年夜饭”增加了新菜品:“民间春晚”、“北漂春晚”、“国学春晚”、“网络春晚”……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紧锣密鼓彩排的同时,一大批非典型的“草根”春晚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青睐新鲜面孔
“民间春晚”与央视“打擂台”
诸多“草根”春晚中,老孟的“民间春晚”最受瞩目。这台春晚已于2月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录制完毕,目前进入了后期制作。大年三十晚上,数十家网络媒体将同步转播“民间春晚”,与央视春晚在同一时间段“打擂台”。
2009年,四川人老孟创办“山寨春晚”,打出“叫板央视春晚”口号,一度沸沸扬扬,最终草草收场。今年,老孟卷土重来,更名为“民间春晚”,并拿到了文化部颁发的演出许可证。老孟表示,今年“民间春晚”有一些“喜人”变化,如一些专业演员和歌手主动报名。但老孟说,在同等条件下,他更愿意选择“生面孔”。
“初次登台的新人是白纸一张,更渴望自我展示的舞台。”老孟说,民间有高人,“民间春晚”在接受社会公开报名的同时,还主动出击寻找一些民间绝活,希望把更多鲜为人知的绝技展现出来。
不光有“民间春晚”,一部反映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北漂春晚”已抢先上演;而早在2009年年末,一台号称“以现代娱乐形式来表现古典国学内容”的“国学春晚”也曾引起广泛关注;2月6日晚,北京电视台的首届“网络春晚”正式开演,连播7天,每天1小时,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观看。很多观众与网友都说,晚会充满了草根精神和互动快乐的特点。
“草根”春晚,在满足普通人“明星梦”的同时,也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如“躲猫猫”、“钓鱼执法”、“楼倒倒”等网络热词被融进小品、相声甚至杂技里。可以说,“草根”春晚以面向平民的特点,赢得大众好感。
大年夜里的一道“配菜”
“草根”春晚体现文化多样
尽管大部分“草根”春晚都以央视春晚为蓝本,但老孟并不觉得“民间春晚”是在完全模仿央视春晚。相反,为了表明自己并非盲目模仿,“民间春晚”拒绝模仿秀节目,晚会节目大多是演员的原创作品。
“晚会没有主持人,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以一种情景剧的形式将所有节目串起来,这也是不同于央视春晚的一大特色。”老孟说,“很多人来报名参演,说能模仿小沈阳。但这样的节目,我一般不会选。”
有人说,“草根”春晚包含了生活智慧,给了观众另一种娱乐的选择。“草根”春晚在集纳群众智慧的同时,又抓住了人们关注的一些兴奋点,让春晚更能贴近百姓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它的出现是可喜的。
不过,不能说“草根”春晚就是跟央视春晚“对着干”。有网友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虽然观众对央视春晚已经“腻”了,不过它毕竟是大年夜的一道“主菜”,只有当主菜上桌,年夜饭才完整。“草根”春晚就像“配菜”,缺少了也会显得有点单调。
“‘草根’春晚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 ,也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它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多样发展的表现。”
避免过度商业炒作
提高水准才是壮大之道
虽然五花八门的春晚赚足了观众眼球,不过专家表示,这些春晚力量既微薄又分散,还无法形成“大气候”。
正如张颐武的观点:“科学有门槛,演艺也需要门槛。尽管民间创造力可能会闪现出很多有活力的东西,但它毕竟不像央视春晚那样有严格的节目审查。在节目的安排和选材上有薄弱之处,演员的专业性也有待提高。要让民间春晚真正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博大家一笑。毕竟,用节目说话,才是‘草根’春晚发展壮大之道。”
让人担心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逐下,“草根”春晚是否能坚持最初的梦想。
在很多人眼中,“春晚”二字就是一棵摇钱树。去年老孟就被戴上敛财的帽子。今年老孟的“民间春晚”虽然名正言顺了,却仍有与“草根”不符的浓烈商业味道。赞助商的顺风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原本的一场原生态晚会,在“民间”的旗号下,汇集了太多和“春晚”无关的元素。
针对各界猜测,老孟坦言,自办春晚,资金是个难题,确实需要拉赞助,但不会改变晚会的公益性质。张颐武也表示:“任何一种活动,都避免不了商业行为参与其中,我们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去防止它成为一种商业炒作,让它真正成为实现百姓梦想的舞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