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2010: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 (6)
中国文化遗产带着中国特有的美的特质走进人们的心灵。
6 文化遗产民族气质如何影响世界
本报记者 杨雪梅
2009年12月28日,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经过一年半的修复,开门接待游客。这是汶川地震灾后启动的第一个、也是灾后竣工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修建于2260多年前的都江堰,在李冰父子成为传说被景仰两千年之后,于2000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桑田而湮没红尘,只有都江堰依然滋润着天府之国。
1987年,中国才第一次叩响世界遗产的大门。北京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这六项各具特色的遗产在那一年被全部接纳为世界遗产!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古老文明的敬意,也反映了中国的遗产所具有的无可争辩的价值。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拥有了37处世界遗产项目,中国的影响力随着这些无与伦比的遗产在世界奔跑扩散。
随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的不断出现,更多的国家与人民见证着中国文化的上善若水。一个丝绸之路的申遗,涉及中国和中亚五国,涉及六个省的48个遗产点。点与线的结合,反映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反映着人类不同文明的成长与演化。
新的一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第二十二届大会将在中国举行,大运河的申遗也将进入立法阶段,而那个“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也站在了世界遗产的门口。一生钟情于中国建筑的林徽因曾这样讲述她心中对于建筑的不舍:“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让中国的文化遗产带着中国特有的美的特质,走进世界每一个人的心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