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主持通过了国徽审查组所拟定的张仃参与设计的国徽图案。背景为张仃设计的政协会徽。
秋声(中国画)
张 仃
一首悲怆悠长的乐曲,一本必须撕裂封面才能开启的纪念文集,一部没有旁白的专题片,一刻沉痛静穆的默哀,一段段以三鞠躬开始的深情追思……3月22日下午,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内肃穆庄重,250余位张仃先生的学生以及文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聚集于此,参加“仰望星空 致意它山——张仃追思会”,深切缅怀这位一个月前溘然长逝的“大美术家”、新中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奠基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张仃,自号它山。他的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人生在无尽的追忆中跌宕铺陈。人们盛赞以“多面手”著称的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世纪30年代,年少才高的他是富有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漫画先锋,以漫画为投枪匕首,勇猛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40年代,他是解放区美术事业的主将之一,所领导的东北新年画运动至今余波犹涌。他是“新中国的首席形象设计师”,设计了政协会徽、第一批纪念邮票;参与主持开国大典、国徽、“建国瓷”、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系列重要的设计工作,并担任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工程美术组组长、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巴黎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在代表中国的艺术特征和国际形象的设计上,用极富传统元素的设计语言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根源之深远。改革开放以后,他主持了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的总体设计,创作了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为中国壁画和动画的复兴披荆斩棘,身体力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面对西方艺术思潮和中国画的信心危机,他以写生、创作,以焦墨山水护守着中国画传统的底线……
不胜枚举的成就映照出张仃非凡的才华和激情,更展现出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家充满理想、又历经曲折乃至磨难的艺术历程。他们应和着历史的足音,听从于祖国的召唤,默默地为革命事业尽心尽力。他们胸怀坦荡,有理想,敢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张仃作为代表和旗帜之一,在舍弃小我、服从大局的框架下挥洒着所有的才情。
从1938年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开始,张仃几十年不遗余力倾心艺术教育事业。1957年,张仃由中央美术学院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他舍弃了个人在中国画探索上已经取得的成就,全身心地融入新的学术团体,投入到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中。他召集了一批名师,并与张光宇创办了《装饰》杂志,倡导艺术设计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自觉服务于改进人民的衣食住行的宗旨,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传统,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精华。他破天荒将民间艺术引入大学课堂,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引领了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20年的发展,也影响了直至今日的几代设计人才。
他亲身经历了工艺美院从创建到发展的喜悦,也默默承受了时代变革和人生变迁所带来的压力。1978年,刚从“文革”灾难中解脱出来的张仃以振奋的姿态投身新时代,他一边主持工作恢复中央工艺美院的秩序,一边组织和调动师生创作和研究的积极性,迅速将学院从停滞的状态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0年前,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为培养新世纪的美术人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欣然应邀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导师……国家、民族艺术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总是迎着风浪,如中流砥柱,一身浩然正气,傲然耸立。
张仃的成就更在于他一生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的努力。他是民族艺术和民间美术的守护者,但他绝不因循守旧。他拥有兼容并包的胸襟,徜徉于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之间,始终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博大的胸怀和远见的卓识,构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以艺术创作契合这些思考,在繁忙的行政和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闻鸡起舞、踏遍青山,晚年创作的焦墨山水作品凝重深沉,在现代中国山水画越来越轻飘的时代,构建起一种磅礴大气的山水画格局……是艺术上的开创之功、固守之意,让张仃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如此深刻的足迹。
清明时节忆前贤。如何能做到像张仃那样无愧于前贤、无愧于来者?正如张仃夫人理召女士所说:“我其实并不愿意他就这样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因为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跟上时代,不喜欢迂腐,不喜欢僵化。在自然规律之下,没有人能抢救张仃的生命。如果大家认为在张仃身上确实存在着某种精神和价值的话,那这种精神和价值才是应该被抢救的。”
对于我们这个数千年文明史展延的古老民族,当永远如张仃般对事业充满深情、对艺术充满激情、对人生充满爱情……慷慨而又睿智,卓越而又天真……人们的呼唤在他曾经用心体会、用笔描绘、用情咏叹的群山间回荡:永远的它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