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的两次大建
魏晋工程影响到宋元明清整个都城的形制
同年十月,曹丕废献帝,代汉称帝,国号魏。这个时期规模没有超过东汉,城门仍然是12座,只是个别名称有些变化。在1985年,在汉晋大城东墙发掘了北魏建河门。经过解剖也进一步证实,北魏的城门实际上沿用了汉帝的城门,汉帝时候三个门道也存在,而且也是和文献相符合的。
另外城址有较大的变化,一个是曹魏时期大城的西门角修建了百尺楼和金庸城,另外还修建了北墙的大城门,就是一个大夏门。另外东北角门面,考古发掘证实,修建的马面,一些防御设施。这是当时发掘马面的遗址。
另外1995年、1997年对金墉城进行发掘,确认了只有这个大城西门角内的顶城是魏晋时候建的。城墙底部还有北魏时候的瓦片。这样的话,对金墉城的位置,魏晋一直到北魏,进行了基本的确认,应该是在大城的西门角内,和文献中的记载就更符合了。
以前我们一直有一些疑问,一直说建于金墉城的西北角,有的明确说西北角内,甲城和乙城如果是在西北脚外,这是一个明确的误差。通过发掘,对这个材料进行了印证。另外对顶层的东北角发现了一个高台,应该和记载中的魏文帝建白尺楼、金墉城这样一个东西相符。
另外一个大的工作就是曹魏时期新修的工程,第一次是魏文帝初营洛阳宫,以设始殿朝群臣。次年在宫内修筑了凌云台,其后又修筑嘉福殿、崇华殿等宫殿。另外他还穿凿了宫内的水池灵芝池和宫北芳林园内汉代就有的天然池,还有雨花台。
关于凌云台,我们在1965年汉王城里也挖掘出一处圆型的建筑,当时挖掘者和考古学家都看出是一个宫廷,我们经济研究出土的位置,砖的构件,大批的砖规整的,所以认为金墉城是魏晋时代建的凌云台。
洛阳宫第二次大的建设是在魏明帝青龙二年。近年来我们对昌合门一直进行发掘。它整个是北魏的基础,我们不能全面挖掉,也只能是一些线索,一些证据。由此进一步印证了以前许多先生提到的认识。认为洛阳城可能已经出现单一工程的形制。因为曹魏的邺城在曹魏这个时期作为一个王都已经出现工程位于北部,南面出现轴线的格局。
魏晋时期,正式作为一个国都的时候,也正是延续这样一个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都了解到,历史文献中对南朝的都城等等,都是单一工程,尤其东晋和南朝都城,许多城门的工程、宫殿的名称、宫门的名称基本上和魏晋时候一致。这样我们基本上印证了魏晋工程影响到东晋南朝都城,进而影响到中国古代隋唐两宫这样的格局,进而可能影响到宋代,宋元明清整个都城的形制都有这种单一工程位于城市北部,南面出现中轴大街这样一种格局。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