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 (记者文松辉、黄维、雷志龙)“在剧中,我们把美做到极致,把悲做到极致,用极致的美和极致的悲形成艺术上的强烈反差,来打动观众。此外,就是表现羌民族的纯朴、善良、美好,对生命的渴望,把它做足了。”《大北川》的主创绵阳市文化局局长马宗舜(策划、编剧)、廖雄(执行艺术总监)、李晓雪(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女一号依娜)今日第一时间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与网友分享《大北川》的“羌风神韵”以及幕后故事。
“在剧中,我们有几个大胆的尝试,第一个是我们把美做到极致,第二个,我们把悲做到极致,用极致的美和极致的悲形成艺术上的强烈反差、强烈的对比,我们是想视觉上、听觉上要有冲击力,来打动观众。另外,在结构上,我们基本上是打破了传统的舞剧的结构,讲故事的方法,讲故事的手段,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我们就是用电影的方式、闪回的方式、蒙太奇的方式。”执行艺术总监廖雄说,“它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可能会给观众一些时间去思考,正是这个思考的过程,就让观众也参与了我们的创作。比如一对恋人在废墟下的时候,在一片黑暗中,在呼救的敲击声中时,观众也在废墟下,整个表演区和观众席都在废墟下,寻找这种感觉,漆黑一片。把观众的心情拉回到美好的羌寨的时候,观众的脉搏、心跳,和我们的音乐、舞蹈同呼吸。我们试图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是这种创作的方式,让观众也参与创作。”
廖雄说:“我们的线索,我们这里面有母子之爱、恋人之爱,这些都是小爱,我们还有大爱,这里面信息量很大,有小爱,有大爱,我们两条线是浮吊式的,不同的两条线,在平行过程中,给它一个交集点,在这个交集点的时候,把观众的心揪住,它的艺术的感染力在这个呈现过程当中实现我们想要的,一个是抗震救灾的精神,这个层面的东西,另外一个就是羌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还有羌民族的纯朴、善良、美好,它对生命的渴望,把它做足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大北川》的主创绵阳市文化局局长马宗舜谈到了该剧创作的难点。”一台舞剧一般来说能成功的不是很多,但就是成功了的,以后要演起来也很难,为什么?后劲不足。它走市场很困难,我们这台剧就是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解决想走精品,同时也要走市场。我们现在是感恩,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恩差不多了,人们都知道了,我们把对羌文化的推广也差不多了,我们就应该给它找一个地方,让它能够延续下去,这就是新北川。最后让它到北川去做长,把它放大,这样以后就跟旅游结合,新北川县城建成了,在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一个世界一流的北川出来了,它里面装什么呢?应该有精神,要有思想,要有文化,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因为这件事就很大了,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就是把地震和羌文化非要结合在一块。”马宗舜说:“单纯讲地震,就是讲一种抗震救灾的精神,但是,这样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地被人们淡化,所以我们这个剧中没有用太多的语句讲述地震场景,是通过很短的场景表现,马上就把人物掏出来,就是用人物来贯穿这个事。比如很多是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包括寻亲启示,大家在电视上都看过的,用电影闪回的手法,把羌文化展现出来,全剧22个舞段,表现羌民族不同的舞姿、舞段,这个民族很不简单,虽然比较小,但是历史很悠久,文化比较丰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