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石头上的小树 柯岩:用作品实现自我承诺
2010年04月28日 16:47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柯岩(漫画)

罗雪村作

“柯岩”之谓,本是长在石头上的小树。但自从60年前它被一个叫做冯恺的青年用作笔名之后,也便随之富有了新的内涵:这是一个人民作家对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的寄托、向往与追求。

试想,一棵青绿的小树,硬是要在栉风沐雨中从坚硬的岩石缝隙间萌生出来,渐长渐高,并在岁月的磨砺下结出累累硕果——这是一种何等艰蹇的生存环境?这又是一种何等昂奋的生存状态?然而,这也正是柯岩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其潜台词显然是说一生要顶着困难前进,不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都要勇往直前;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都要只图奉献,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以民族的欣悦为欣悦,以时代的使命为使命。

柯岩第一次以此名发表作品时还不到20岁,如今她已华发缤纷,岁至耄耋。在半个世纪的艰苦跋涉与奋力攀登中,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理想,年复一年地为这个名字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用作品实现自我承诺

“我的愿望只是让我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能为我的人民贡献一分氧气,能给我们的生活投下一片绿荫。”这是柯岩的肺腑之言。她知道,这个愿景的实现,不但需要实践和时间,而且需要不断地用作品来支撑与提升——这是她一生的托付,这是她一辈子的事业!

以作家的社会定位而论,最具说服力的永远都是作品,特别是对像柯岩这样始终都把生活和创作融为一体、将理想和责任集于一身的作家来说,作品不仅是她对生活的认知与钤绘,而且也是她对自我情愫与心愿的抒写和披陈。

60年中,她创作了600万字的各类作品,无一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无一不是生活变迁的文学写真,也无一不是对人民心声的自然表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礼赞生活、教掖儿童的《娃娃店》、《大红花》,到进入新时期后创作的以文写真、以诗明志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追赶太阳的人》;从最早涉及青少年在时代转型中的生活轨迹与社会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寻找回来的世界》、《红蜻蜓》,到挚情关注迷失于出国潮中的青年们与癌症患者的小说《他乡明月》、《CA俱乐部》,柯岩始终都与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同频共振,热烈凝重、多彩多姿地描述着时代变迁。

她所勾勒出的,不仅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历史鸿迹,而且也是自己驭动生活潮头的思想涟漪与心路历程。她的每一部作品,不论写什么和怎样写,都是在向读者袒露心迹和表达愿景,而这一切的核心,则又无一例外地都是她纯正而真诚的人格和信仰,是她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坚守与开拓,从而使作家的文学始终都能懿志不贰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时代与人民。

让作品以人民为主人

柯岩的根,永远都扎在最底层的生活中;她的心,永远都向着最普通的老百姓;她的笔,永远都与时代同频,与祖国相契,与人民共鸣。惟其如此,她才能始终充满创作的激情与活力,永远都以真诚和无私面对文学;她的作品,也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承载和社会变革的文学徽记。这是柯岩的人格本色和人生愿景,这也是柯岩的美学理想与文学追求。尽管在她的生活与文学之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更不都是鲜花簇拥,但是,云帆已高罥,何俱浪涛急!

60年来,这棵长在石头上的小树,就是这样顽强而又朝气蓬勃地向着既定目标,走着既定的路,始终以文学的琴键弹奏着礼赞生活并干预生活的高亢音符,坚持不懈地在文学的机杼上编织着斑斓的时代画卷和美好的人生愿景,不断地用自己那充满激情和富于理想的创造性劳动,对文学的本质和作家的责任进行着真诚的解读。

在柯岩心中,时代永远都是文学的脉动;生活永远都是文学的源泉;人民永远都是文学的主人。“文学是灵魂的事业,热爱文学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她不止一次这样袒露心迹:“和我们的人民一起,帮助我们的生活更快地前进。这是中国作家最大的幸福。”

这就是柯岩——一个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祖国,交给时代,交给党和人民的作家。正因为如此,在文学道路上柯岩才会勇于坚持和敢于坚持,勤于创新和娴于创新,笃于进取和善于进取。她既不需要为作家追赶时髦和充当新锐而装扮自己,又不需要为文学走向市场和牟取利润而耗费智商,她所坚守的依然是现实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方向,她所追求的依然是崇高的精神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她所倚靠和采摘的依然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现实生活的果实。柯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也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永远地进取。诚如她自己所说:“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密密森林里的一棵小树,我必须像我的前辈老树们那样学习着为人民送去新鲜的氧气、片片绿荫和阵阵清风。”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